深夜效应:为什么我们总在深夜做出冲动决定?
深夜效应:为什么我们总在深夜做出冲动决定?
你有没有试过这样的经历:深夜里,突然鬼使神差地打开前任的朋友圈,那些过去的点点滴滴就像放电影一样在你眼前晃过。然后,你可能会想:“哎呀,我得给他/她发个信息!”或者,“干脆打个电话吧!”但第二天早上醒来,你可能会拍着脑袋后悔:“我昨晚到底怎么了?”其实啊,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深夜效应”。
什么是深夜效应?
深夜效应,指的是在寂静的夜晚,我们的思维和情绪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理性的判断能力减弱。其实,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许多人共同经历的心理状态。在认知心理学里, “认知资源理论”说明我们的心理能力和资源在一天的工作后往往耗竭,思维混乱,情绪容易波动。比如有的人可以在音乐声中写作,但夜深人静时,面对外界的各种刺激,我们的大脑却分配不出足够的认知资源来理智地做出决策。
为什么深夜容易冲动?
从生理角度来看,人体内部有一个被称为昼夜节律的生物钟系统,它调节着我们的睡眠-觉醒周期以及其他许多生理功能。当夜幕降临,褪黑激素水平上升,使我们感到困倦并逐渐进入休息状态。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种自然节奏可能会被打乱——比如因为工作压力、社交活动等原因导致熬夜。此时大脑处于相对兴奋的状态,自制力下降,从而增加了冲动消费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夜晚往往伴随着情绪波动较大、寻求即时满足的心理需求增强等现象。白天忙碌的工作学习让很多人感到疲惫不堪,到了晚上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于是希望通过购物来获得片刻的快乐与放松。此外,电商平台推出的限时折扣、秒杀活动等营销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深夜效应的具体表现
冲动消费:深夜时分,不知不觉就下单买了一堆东西。第二天再看看时,发现都是冲动消费。
情绪波动:深夜时,人们更容易感受到情绪的波动,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情绪失控,或陷入深深的思考中无法自拔。
决策失误:由于认知资源不足和信息整合能力下降,人们在深夜做出的决策往往不够明智,甚至可能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反刍过去经历:夜晚的宁静让人们更容易回想起过去的经历和情感,从而陷入对过去的反复思考和怀念中。
联系前任等冲动行为:在深夜的寂静和孤独感中,情绪变得异常敏感,开始反刍过去的情感经历,冲动之下回复短信,甚至提出复合请求。
如何应对深夜效应?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对于情感的平稳和理性的思考有巨大帮助。
减少夜间刺激:避免进食、购物等会引发冲动的行为。保持室内光线,让自己在夜晚也能保持警觉。
推迟决策:如果意识到自己在夜晚情绪波动较大,应避免在深夜做出重大决定。可以告诉自己“我明天再做决定”,等到情绪稳定时再做出明智的选择。
转移注意力:当夜晚感到情绪波动或想要做出冲动行为时,可以通过冥想、阅读、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避免陷入负面情绪和冲动行为中。
建立固定的晚间例行公事:在每天晚上睡觉前,建立一系列放松身心的例行公事,如阅读、冥想或听音乐。这些活动有助于稳定情绪,减少深夜的情绪波动和冲动行为。同时,它们还能帮助你更好地准备入睡,提高睡眠质量。
记录想法:可以在床边放一支笔和纸,将脑中浮现的想法记录下来,然后在白天再去仔细审视。这不仅能让你将焦虑排解出来,也能避免在深夜时过度思考无法当下解决的问题。
深夜效应让我们窥见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管理方式。如果你习惯在这个宁静的时刻做出决定,那也许透露出你生活中的其他问题,比如熬夜、拖延、缺乏自控力等等。今晚,您不妨从改变作息开始,一步步提高生活的质量,让我们在清晨醒来,能够以全新的心态、充满活力地迎接每一天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