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保推荐:中山古城遗址历史探秘
全国重点文保推荐:中山古城遗址历史探秘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三汲乡,一片占地46平方公里的遗址静静地诉说着两千多年前的辉煌历史。这里就是中山古城遗址,战国时期中山国的都城所在地,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发现震惊世人
1973年,当地农民在取土时偶然发现了一些文物,由此揭开了中山古城遗址考古工作的序幕。自1974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组成考古队正式发掘以来,这里出土了多达19000余件珍贵文物,其中包括青铜器、玉器、陶礼器、乐器等,还有马骨架、漆皮、饰物、军帐、兵器等物品。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中山王厝墓的发掘。这座墓葬出土了万余件精美文物,包括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更令人惊喜的是,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极其珍贵的长篇青铜铭文和我国最早的地图——兆域图铜版。
“中山三器”见证辉煌
在众多出土文物中,“中山三器”无疑是最重要的国宝。这三件刻有长篇铭文的青铜器——中山王铁足铜鼎、夔龙饰刻铭铜方壶和胤嗣刻铭铜圆壶,不仅展现了中山国高超的工艺水平,更因其1101字的铭文,为研究战国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其中,胤嗣刻铭铜圆壶上的182字铭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悼词,中山王在壶腹上刻下对先王的追思,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哀悼之情。这些铭文不仅记录了中山国的重要史实,还为我们了解这个神秘王国提供了关键线索。
工艺杰作展现匠心
除了“中山三器”,遗址中出土的错金银铜版兆域图同样令人惊叹。这幅建筑规划图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比例铜版建筑图,也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建筑平面规划图,展现了中山国人卓越的工艺水平和规划能力。
而错银双翼神兽则展示了中山国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工艺。这件造型独特的艺术品,通体遍布错银卷云纹,背部还饰有蜷曲于云中的错银鸟纹,展现了2000多年前古中山国人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文化融合的典范
中山国的历史,是一部游牧文明与中原文化交融的史诗。在与中原列强的交往中,中山国积极吸收华夏文明的优秀成果,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物质文明。这一点在出土的玉器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山王族墓出土的数千件玉石器中,龙形佩的样式多样,姿态变化丰富,反映了中山国对龙的尊崇。同时,中山国还继承了中原地区的佩玉习俗,贵族盛行佩玉和葬玉,展现了其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文物活化,让历史触手可及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中山国的文化遗产,2017年,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立项,规划总面积达3000多公顷。目前,中山王墓保护展示区已对外开放,包括王陵陈列馆、文化体验馆、考古探索中心等设施。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近距离欣赏珍贵文物,还能参与各种文化体验活动。从考古研学到文创产品开发,从线下展览到线上直播,中山古城遗址正以创新的方式,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触手可及。
自2020年起,遗址公园开始尝试短视频带货、直播带货等新媒体营销方式,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创建了中山国文化账号矩阵,全平台粉丝数已超400万。这种创新的传播方式,让更多人得以了解和感受中山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结语:一个民族融合的典范
中山古城遗址的发现和保护,不仅为我们揭开了一个神秘王国的面纱,更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工艺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作为游牧民族与中原文化融合的典范,中山国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今天,当我们站在中山古城遗址上,仿佛还能听到两千多年前战车辚辚、马萧萧的雄壮景象。那些精美的文物,不仅是中山国辉煌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包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