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多样性真的不健康?真相揭秘!
饮食多样性真的不健康?真相揭秘!
近日,关于“饮食多样性是否真的健康”的争议再次引发热议。美国心脏协会在《循环》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增加食物多样性可能带来健康风险,如体重增加。这一观点在中国营养界引发广泛讨论,多位专家对此表示不认同。
饮食多样性真的不健康吗?
美国心脏协会的研究确实指出,增加食物种类与不健康饮食、热量摄入增加、体重增加等因素相关。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表示,这主要是因为中美对“食物多样化”的理解不同。
美国心脏协会将“食物多样化”定义为“一段时间内吃的食物种类”,而中国营养协会推荐的“多样化”是基于食材种类。比如,各种面食在美国算作多种食物,而在中国只算一种食材。因此,不能简单地将“食物种类多”等同于“食物质量高”。
饮食多样性与健康的关系
最新发表在PLoS Medicine期刊上的研究,对来自9个欧洲国家的451,390名研究对象进行了长达17年的随访,发现较高的膳食物种丰富度(DSR)与较低的死亡风险显著相关。
具体来说,DSR每增加10个物种,男性和女性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下降14%-17%和6%-8%。此外,饮食多样性与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多种疾病死亡风险呈负相关。
如何正确实现饮食多样性?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摄入的食物种类应达到12种以上,每周25种以上。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增加食物种类,而是要注重食材的多样性。
主食多样化:不要局限于精制米面,可以加入全谷物(如燕麦、糙米)、杂豆类(如红豆、绿豆)等。
蔬菜水果:每餐都应有各种颜色的蔬菜,水果要根据季节变换选择。
优质蛋白:增加白肉(如鸡肉、鱼肉)的比例,减少红肉的摄入,同时避免加工肉类。
合理搭配:通过小份量选择、巧妙搭配等方式实现食物多样化。比如,可以用大米、全谷物和杂豆类搭配,或者将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搭配。
控制总量:增加食物种类的同时,要注意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过度饮食。
饮食多样性需要注意什么?
食材而非成品:饮食多样性强调的是食材的多样性,而不是成品食物的种类。比如,各种口味的饼干虽然种类多,但本质上都是精制碳水化合物。
质量重于数量:增加食物种类的同时,要注意食材的质量。优先选择新鲜、天然的食材,避免过多摄入加工食品。
平衡摄入:饮食多样性不是各种食物随便吃,而是要在五大类食物(谷类、薯类、杂豆类;蔬菜、水果;动物性食物;大豆类、坚果类;油脂类)之间保持平衡。
适量原则:即使是健康食物,也要注意摄入量。比如坚果虽然营养丰富,但热量较高,不宜过量食用。
结语
饮食多样性是实现均衡营养的重要途径,但关键是要正确理解这一概念。不是简单地增加食物种类,而是要在食材多样性、食物质量、摄入量之间找到平衡。通过合理搭配,实现营养全面,才能真正达到健康饮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