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高效回收输液瓶(袋)的秘密
医疗机构高效回收输液瓶(袋)的秘密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医疗机构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输液瓶(袋)的回收上,医疗机构需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分类、投放和处置。通过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不仅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还能减少环境污染。你是否知道医疗机构是如何高效回收输液瓶(袋)的呢?让我们一起揭秘其中的秘密吧!
回收现状:77.18%的医疗机构已行动起来
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已有77.18%的医疗机构将一次性输液瓶(袋)作为可回收废物处理。这一数据表明,医疗机构在输液瓶(袋)回收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同时也意味着还有约四分之一的医疗机构尚未完全落实这一工作。
规范化的回收流程
医疗机构在回收输液瓶(袋)时,必须遵循严格的流程和标准:
分类收集:医疗机构需要将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袋)单独分类,严禁与医疗废物或其他垃圾混装。同时,要确保这些输液瓶(袋)不来自传染病区,且未接触特殊药物(如细胞毒性药、麻醉药)。
暂存管理:医疗机构需设置专门的贮存设施,用于存放待回收的输液瓶(袋)。这些设施必须与医疗废物存放区域严格区分,并做好详细的台账记录。
交接与运输:医疗机构应指定专人负责与回收企业对接。回收企业需具备相应资质,并与医疗机构签订正式合同。按照规定,回收企业至少每两天需上门一次,进行规范化的运输和处理。所有交接记录需保存三年以上,以备查验。
监管与责任落实:卫生健康部门负责监督医疗机构的源头分类和暂存工作,商务部门则对回收企业的资质和操作规范进行监管。任何违规行为都将依法查处,确保整个回收过程合规有序。
创新实践:数字化赋能提升回收效率
在湖北省红安县,一项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GEF SGP)支持的创新项目正在改变传统的回收模式。该项目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了对医疗机构输液瓶(袋)回收的全过程精准监管。
项目实施以来,团队已深入项目地编制了基线调研方案,并进行了多次线下实地走访调研,收集了大量调研问卷,编制了基线调研报告和医疗机构输液瓶袋分类回收指南手册。
同时,项目团队还优化了《输液瓶(袋)回收溯源平台》,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监管模式,构建了“数据对接+联合监管”的一体化监管体系,规范了输液瓶(袋)的管理,实现了全生命周期追溯。此外,项目团队还简化了操作界面,提升了用户体验,为医疗机构提供了预约回收模块。通过数字化分析优化了收运路线,提高了回收效率。
在示范网点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制作了医疗机构暂存间标识牌、分类回收指南手册和产废点投放提示贴纸等宣传材料,并开展了系统应用操作培训和医护人员分类投放宣教活动。此外,还通过远程直播方式,向示范城市医疗机构同步分享了由国家卫健委领导分享的医疗机构输液瓶(袋)管理分析、外省医疗机构垃圾分类及输液瓶袋案例,以及我国废玻璃回收利用行业现状与趋势等行业信息。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医疗机构在输液瓶(袋)回收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处置能力不足:以南通市为例,虽然有三家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但这些单位的业务范围并不完全覆盖所有类型的医疗废物。例如,南通升达废料处理有限公司只接收一般性医疗废弃物及损伤性废弃物,不接收病理性废弃物。
价格虚高:医疗废物处理费用从原来的3565元每吨上涨至4560元每吨,涨幅高达27.9%。这不仅增加了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也影响了回收工作的可持续性。
监管难度大:由于医疗废物的特殊性,其回收和处置过程需要严格监管。但目前的监管体系仍存在漏洞,部分医疗机构可能存在违规操作的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完善处置体系:政府应帮助现有处置单位扩大业务范围,或引入新的竞争者,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医疗废物处置需求。
加强价格监管:物价部门应严格审核医疗废物处置过程中的成本和价格,防止价格虚高。同时,将医疗废物处置费纳入医疗成本,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来解决费用问题。
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推广红安县的创新经验,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全程追溯和监管,提高回收效率和透明度。
加强培训和宣教:对医护人员进行分类投放培训,提高其环保意识和操作规范性。
医疗机构在输液瓶(袋)回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规范化管理、数字化创新和多方协作,我们不仅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还能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完善,相信医疗机构在输液瓶(袋)回收方面将取得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