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绞痛“伪装”成牙痛:张云盛医生揭秘心脏疾病的诊断迷局
当心绞痛“伪装”成牙痛:张云盛医生揭秘心脏疾病的诊断迷局
“胸痛不一定都是心脏问题,但心脏问题往往以胸痛为信号。”这是心血管科医生张云盛在临床实践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在医学的世界里,心绞痛的典型症状早已被人们熟知:胸骨后的压榨样疼痛、压迫感及窒息感,常常向左肩、左臂内侧放射,甚至影响到颈部和下颌。然而,心绞痛并不总是以这种“教科书式”的方式出现,它的表现形式多样,有时甚至会让人误入歧途。
从一个“不典型”的病例说起
一位65岁的女性患者,因“胸痛1天”前来就诊。她描述的疼痛位于胸骨后和心前区,性质为压榨感,持续约10分钟后自行缓解。患者的母亲有冠心病史,这让她对自己的症状格外警惕。然而,一系列检查结果却让医生们陷入了沉思:心电图显示多导联ST-T改变,但冠脉造影并未发现明显的血管狭窄。
正当医生们准备按照不稳定型心绞痛进行治疗时,一个看似平常的体征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患者有上腹部及剑突下压痛,且Murphy征阳性。这个发现让医生们意识到,问题可能并不在心脏本身。经过多学科会诊和进一步检查,最终确诊为胆囊结石嵌顿引起的急性胆囊炎,也就是所谓的“胆心综合征”。
心绞痛的“伪装术”
心绞痛的不典型症状多种多样,有时甚至会让人难以置信。除了常见的胸闷、胸痛外,患者还可能出现牙痛、下颌痛、颈肩痛、上腹部疼痛等看似与心脏无关的症状。这些症状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心脏的感觉受胸1-5脊神经支配,而这些神经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觉神经存在交叉和重叠。当心脏缺血时,疼痛信号可能会通过神经传导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产生所谓的“牵涉痛”。
高危人群需警惕
老年人、女性和糖尿病患者是心绞痛不典型症状的高发人群。老年人可能因为感觉减退,只表现为呼吸困难;女性则可能以恶心、呕吐、疲劳等症状为主;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可能完全没有痛感,仅表现为胸闷或不适。这些特点使得心绞痛在这些人群中更容易被忽视或误诊。
最新的研究进展
最新研究显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与动脉粥样硬化和高凝状态密切相关。当血管内皮受损时,会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这种类型的胸痛往往预示着更高的心血管事件风险,需要及时干预。
一个差点致命的误诊
一位56岁的女性患者因胸背部疼痛被紧急送医。她有高血压、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史,这些都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初步检查显示心电图异常,肌钙蛋白轻度升高,医生们自然地将诊断指向了不稳定型心绞痛。
然而,经过三天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并未缓解。进一步的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真相:这不是心绞痛,而是主动脉壁内血肿,一种极其危险的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这个发现让医生们意识到,对于胸痛患者,必须排除所有可能的致命性疾病,不能轻易下结论。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心绞痛的诊断并非易事。它需要医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全面的临床思维,更需要患者和家属提高警惕,一旦发现及时就医。记住,身体会通过各种方式向我们发出预警,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及时解读这些信号。
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对心绞痛症状的认识,尤其是那些看似平常实则危险的“不典型”表现。当身体发出预警时,及时就医是保护心脏健康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