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玄奘的斯里兰卡探秘之旅
法显玄奘的斯里兰卡探秘之旅
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两位高僧的名字熠熠生辉:东晋的法显和唐代的玄奘。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踏上了西行求法之路,为中印、中斯佛教文化交流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
法显:斯里兰卡的两年岁月
公元405年,62岁的法显从长安出发,开始了他长达14年的求法之旅。这位年近花甲的高僧,不畏艰险,穿越沙漠,翻越雪山,历经30余国,最终抵达天竺(今印度)。在天竺学习梵书佛律三年后,法显继续东行,来到了狮子国——今天的斯里兰卡。
在斯里兰卡,法显停留了整整两年。他住在圣足山上,这座山也因此在中国佛教徒中享有盛名。据《佛国记》记载,法显在无畏寺目睹了一幕令他动容的场景:一位来自汉地的商人,用白绢扇供奉寺中三丈高的青玉佛像。那一刻,法显不禁泪流满面,感慨万千。他想到自己从长安出发时的同行道伴,或流或亡,如今只剩下他一人,而身边所交往的,尽是异域之人。
法显在斯里兰卡期间,不仅抄写了大量佛经,还深入研究了当地的佛教文化。他带回了包括《摩诃僧祇律》在内的多部重要佛典,这些经典对后来中国佛教律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法显的《佛国记》更是成为研究古代斯里兰卡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玄奘:笔下的斯里兰卡
与法显不同,玄奘虽然没有亲自踏上斯里兰卡的土地,但他在《大唐西域记》中,对斯里兰卡的佛教文化有着详细的记载。这部著作不仅是玄奘个人求法经历的记录,更是研究5世纪至7世纪南亚次大陆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玄奘在书中描述了斯里兰卡的佛教盛况:寺院林立,僧侣众多,佛教经典丰富。他提到斯里兰卡的佛教分为保守的上座部大寺住派和开放的大众部无畏山寺住派,这种分派情况反映了当时佛教在斯里兰卡的繁荣发展。
中斯佛教交流的使者
法显和玄奘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都在各自的求法之旅中,为中斯佛教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法显带回的大量佛经,不仅丰富了中国的佛教典籍,更为中国佛教戒律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佛国记》不仅是一部个人游记,更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献,为后人了解5世纪的斯里兰卡提供了珍贵资料。
玄奘虽然没有到过斯里兰卡,但他的《大唐西域记》对斯里兰卡的记载,为后世研究斯里兰卡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据记载,斯里兰卡的许多佛教遗址,都是根据《大唐西域记》的描述被重新发现和挖掘的。
两位高僧的求法之旅,不仅是个人的修行之路,更是古代中斯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他们的故事,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中斯两国的佛教文化紧密相连,为两国人民的友谊谱写了永恒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