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胃痛怎么办?中医7大证型辨治方案详解

创作时间:
2025-01-22 07:10:1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胃痛怎么办?中医7大证型辨治方案详解

胃痛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中医称之为胃脘痛。中医认为,胃痛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因素导致。中医治疗胃痛注重辨证施治,通过中药、食疗和按摩等多种方法调理胃气,缓解疼痛。

一、中医视角下的胃痛概述

胃痛在中医中称为胃脘痛,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其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因素导致。

外邪犯胃中,外感寒邪较为常见。寒邪客胃会导致胃气不和,引发胃痛,患者常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等症状。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丁香、桂枝等药物进行治疗。

饮食伤胃多因长期食用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导致脾胃损伤。患者会出现胃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山楂、神曲等药物进行治疗。

情志不畅主要是由于过度悲伤、暴怒、思虑等情绪因素,导致肝气不舒、横逆犯胃,引起胃痛。患者伴有情志抑郁、嗳气、呃逆等症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柴胡、香附等药物进行治疗。

脾胃素虚多表现为脾胃虚寒。引起疾病的原因一般是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引起的。患者胃痛隐隐、疼痛不剧烈、食后减轻、喜欢温暖、神疲体倦等,常用方剂为黄芪建中汤。

中医认为胃痛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往往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例如,饮食不节可能损伤脾胃,而情志不畅又会进一步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胃痛反复发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意胃部的保暖,避免食用过于生冷、油腻的食物,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疲劳,以减少胃痛的发生。同时,若出现胃痛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辨证论治,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二、中医治疗胃痛之法

(一)辨证用药

中医治疗胃痛的基本原则为理气和胃止痛,需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用药。

  1. 寒邪客胃:治法是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方药可以用良附丸、半夏泻心汤、生姜汤等。比如胃寒疼痛,可使用香苏散合良附丸治疗,若恶寒、头痛者,加防风、藿香等;若胸脘痞闷,胃纳呆滞,嗳气或呕吐者,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制半夏、生姜等。

  2. 饮食伤胃:治法是消食导滞,和胃止痛。方药可以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对于胃脘胀痛而便秘者可用枳实导滞丸,食积化燥便秘可合用小承气汤或大承气汤。

  3. 肝气犯胃:治法是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方药可以用柴胡疏肝散、化肝煎、丹栀逍遥丸合左金丸。肝胃郁热者可用化肝煎。

  4. 湿热中阻:治法是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方药可以用清中汤、大黄黄连泻心汤。

  5. 瘀血停胃:治法是化瘀通络,理气止痛。方药可以用失笑散合丹参饮、黄土汤。

  6. 胃阴不足:治法是养阴益胃,和中止痛。方药可以用益胃汤、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7. 脾胃虚寒:治法是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方药可以用黄芩建中汤、附子理中丸。

(二)食疗辅助

  1. 多喝糖姜水,生姜中含有姜辣素等成分,能够刺激胃黏膜,增强消化功能。红糖则具有驱寒暖胃的作用,二者搭配对于因受寒引起的胃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2. 鲜姜、红糖、大葱等食疗方适用于不同原因导致的胃痛。例如,鲜姜可温胃散寒,对于寒邪客胃型胃痛有帮助;红糖能调和胃气,大葱具有通阳散寒的功效,可辅助缓解胃痛。

  3. 胃痛患者可吃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小米粥,含有较多的酶等微量元素,能缓解消化不良,且膳食纤维较多,有利于胃肠道蠕动;鸡蛋羹富含卵磷脂和蛋白质,软烂易消化;南瓜粥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4. 食疗方如桂皮红糖饮,桂皮温阳散寒,红糖暖胃,可缓解胃寒疼痛;白胡椒红枣,白胡椒温中散寒,红枣健脾益胃,对脾胃虚寒型胃痛有一定作用;茯苓粥,茯苓健脾利湿,可辅助治疗胃痛。但需注意,食疗方不能代替药物,若胃痛严重,应及时就医。

三、中医按摩缓解胃痛

(一)穴位按摩

1. 中脘穴

中脘穴是人体经穴名称,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 4 寸。中脘穴是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有和胃健脾、消食导滞等功效。当胃痛发作时,指压中脘穴可以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中脘穴可以治疗胃痛、呕吐、腹胀、胃溃疡等胃疾,同时对肠鸣、便秘等肠道疾病也有一定疗效。

2. 天枢穴

天枢穴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 2 寸。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具有理气止痛、活血散瘀、清利湿热的作用,可治疗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月经不调、痛经等。对于消化不良等引起的胃痛,天枢穴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天枢穴是大肠经的募穴,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针刺或艾灸天枢穴对于改善肠腑功能,消除或减轻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证候具有显著功效。

3. 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胫骨前嵴外 1 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理气降逆、通经活血的功效。按压足三里可以促进胃酸分泌,缓解消化不良、胃痛、腹泻、呕吐、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足三里为强壮保健要穴,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肠梗阻、高血压、失眠等疾病。

(二)艾灸任督二脉

中医认为,灸任督二脉可以扶正阳气元气。任督二脉作为身体最为重要的两条经脉,对于恢复阳气、固本培元都有重要的作用。灸任脉对于肠胃问题、女性的子宫乳房问题有效果;灸督脉对于不孕不育、月经不调、肾脏不好,甚至痔疮问题都非常有用。

如果觉得肠胃不好,可以灸任脉的中脘穴,增强肠胃功能。觉得腰酸背疼,可以灸关元、命门、足三里。如果觉得胸闷,可以灸双乳之间的膻中穴。艾灸督脉可以补阳气不足,艾灸任脉可以恢复人的元气。艾灸是一个长期的自我保健和治疗,只要能一周坚持两次,每次 10 分钟左右,就有很明显的效果。

在进行艾灸时,要注意方法和注意事项。艾灸的方法也非常简单,点燃艾条或者艾柱,熏烤相关的穴位,如果是艾条就离皮肤 2 厘米左右;如果是艾柱则在皮肤上放姜片,将艾柱置于姜片上,隔着灸。在灸之前可以喝点桂圆、红枣粥,在灸完之后可以喝一些清润的茶水。施灸时艾条与皮肤要保持 3 - 5cm 的距离,顾客应以感到局部皮肤有温热舒适感而无疼痛感为度;要密切注意施灸处皮肤的温热程度,尤其是对疼痛不敏感的老年人和小儿,防止灼伤;施灸过程中要随时清灰,防止艾灰掉落烫伤皮肤。

四、中医论胃痛之因

(一)肝气犯胃

中医认为人为一个整体,脏腑之间互为影响。肝若过热会影响胃液的分泌,这种情况称为肝气犯胃。忧思恼怒、气郁伤肝,导致肝之疏泄失调,横逆犯胃,气积阻滞。肝气犯胃常表现为胃脘胀痛,连及胸胁,嗳气吐酸,多在遇情绪刺激后发作或加重,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喜长叹息,大便不畅。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则见胃脘胀痛,疼痛连及两胁部位;情绪刺激后发作或加重;肝气不畅,则见胸闷,喜长叹息;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则见嗳气、呃逆;肝胃气火内郁,则见嘈杂吞酸。

(二)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食用生冷食品是导致胃痛的常见原因。长期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会损伤脾胃,内生食滞,致使中气机阻滞,胃失和而疼痛。过食生冷食物,会使脾胃受伤,中焦气机不利,产生胃脘疼痛。例如,气候寒冷或服药苦寒太过,可引起寒邪犯胃,出现上腹部痉挛性疼痛或不适,通过热敷或饮用温水症状能够缓解。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辛辣饮食等可损伤脾胃,导致饮食停滞、胃气失和,可出现恶心、嗳气、反酸、上腹部胀痛等表现。

(三)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分为病后脾胃受损和体质脾胃虚弱两种情况。素体不足,或劳倦过度,或饮食所伤,或久病脾胃受损,或肾阳不足,失于温煦,均可引起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作痛。脾胃虚弱病后,脾胃受损和体质脾胃虚弱,寒从内生,也会导致胃痛。胃疼的关键是气,所谓不通则痛,因此治疗胃痛的关键是理顺胃气。脾胃虚弱多表现为胃痛隐隐、疼痛不剧烈、食后减轻、喜欢温暖、神疲体倦等。

这些病因即可单独导致胃痛,又往往互相影响,而出现寒热互见、虚实错杂、阴阳病损的情况。例如,饮食不节可能损伤脾胃,而情志不畅又会进一步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胃痛反复发作。

五、中医预防胃痛之策

(一)饮食调节

中医强调饮食有节,对于预防胃痛至关重要。辛辣油腻食物易刺激胃黏膜,导致胃气不和,引发胃痛。应尽量减少食用,如辣椒、油炸食品等。而蔬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维持胃部健康。例如,青菜中通常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膳食纤维等,不仅可以为胃部提供所需的养分,还能促进肠胃的蠕动,缓解胃部负担,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保持肠胃道的干净、清洁,适合保养肠胃,预防胃痛的发生。同时,要控制进食量,避免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脾胃。进食速度也不宜过快,应细嚼慢咽,让食物充分咀嚼后再下咽,这样有利于减轻胃部消化负担。此外,老胃痛的人可以多吃一些养胃的食物,如蒸软的红枣,其性平,味甘,主归脾胃经,有补气血、养血安神、补中益气的功效,且蒸软后皮硬度减少,消化负担轻,易被人体吸收,对于脾胃虚弱者更适宜养胃;红豆炖成沙质,易被胃粘膜所吸收,有助于改善胃酸过多的症状,从而促进胃部细胞的修复,养胃粘膜。

(二)运动锻炼

适度的运动锻炼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胃功能。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阳气充足则脾胃功能健旺。如中医养胃保健操,包括抬腿站立式、蹲起式、旋转式、捏揉式等动作,可以刺激胃部经络,增加胃蠕动和胃酸分泌,促进消化吸收,改善胃气滞胀和胃痛等症状,以及缓解消化不良、嗳气等不适感。此外,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也有助于促进气血循环,增强体质,预防胃痛。

(三)心理调节

心理因素对胃部健康有着重要影响。过度焦虑紧张会导致肝气不舒,横逆犯胃,引起胃痛。因此,要学会心理调节,避免过度焦虑紧张。保持乐观的心态,开朗乐观,保持愉悦心态,五脏可保持平和且气机舒畅,疾病自可治愈。当出现不良情绪时,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避免情绪过度波动、不良精神刺激。

(四)中药、针灸治疗

对于经常胃痛的人,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药、针灸治疗,以预防胃痛的发生。中药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进行辨证论治,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调理。例如,对于脾胃虚弱的人,可以服用黄芪建中汤、附子理中丸等方剂,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针灸治疗则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胃痛的目的。常用的穴位有中脘穴、天枢穴、足三里等,这些穴位具有和胃健脾、理气止痛、通经活血等功效。

(五)预防措施

预防胃痛还需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防止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胃部。同时,要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过酸、过甜、过辣、过冷、过热的食物,以免刺激胃黏膜。过度劳累也会损伤脾胃,因此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此外,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时进餐、不熬夜等,以维护胃部健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