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老建筑的新故事
哈尔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老建筑的新故事
2024年,哈尔滨市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30周年。为加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哈尔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决定将每年6月28日设立为哈尔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这一举措旨在赓续城市文脉,塑造城市形象,在全社会营造热爱城市、尊重历史的良好氛围。
创新机制: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新思路
2024年,哈尔滨市政府组建了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专班,并出台《关于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提出通过使用权租赁、租金抵扣维修成本等多种措施,发挥市场作用,引入社会资本,植入多元业态。
实践探索:招商推介会的成功举办
2025年1月15日,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项目招商推介会成功举行。此次推介会吸引了60余家企业、机构代表参与,针对15个项目累计提报300余个投资意向。会上推出了第二批历史文化建筑活化利用项目,包括南岗区东大直街364-376号(梅耶洛维奇大楼)、太阳岛风景区临江街8号、临江街20号建筑、红专街133号建筑等15处(18栋)历史文化建筑。业态方向涵盖博物馆、艺术活动中心、书店、美术馆、咖啡馆、主题餐饮、新零售等。
政策支持:为历史文化资源赋能
哈尔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深度解读了《关于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出了机制建设、政策供给、规划引领、资金支持和数据支撑等五个惠企大礼包。活动当日还举行了多个签约仪式,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专班分别与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中俄中东铁路文化遗产保护创新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哈尔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案例分析:历史建筑保护的实践与挑战
以哈尔滨南岗区的“黄房子”为例,这些建于1900年代的中东铁路职员住宅,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成为了网红打卡地。然而,随着游客的涌入,如何在商业化过程中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避免过度侵蚀,成为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法律保障:构建多元投融资机制
根据《哈尔滨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办法》,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多元化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资金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捐助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利用。市人民政府设立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不可移动文物修缮补贴。
未来展望:从“一季爆火”到“四季长红”
哈尔滨市通过不断创新,摸索城市转型发展,特别是文旅产业模式升级迭代的新经验。通过不断挖掘城市特色地段、片区、开敞空间、景观节点和历史文化建筑,连点成线成面,建立有机联系,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充分发扬城市内涵底蕴,让本地百姓和外地游客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提升城市凝聚力和发展软实力,从“一季爆火”走向“四季长红”,吸引更多人才宜居创业,为城市不断注入新活力。
哈尔滨市通过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举办招商推介会、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等举措,积极探索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新路径。在保护与利用的平衡中,这座百年冰城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