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13周年:光复会的政治主张及其演变
辛亥革命113周年:光复会的政治主张及其演变
今年是辛亥革命113周年,让我们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光复会作为清末著名的反清革命组织,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政治主张以“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为核心,强调暗杀和暴动为主要手段。然而,由于领导层不稳定及与同盟会在宗旨上的分歧,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在这一过程中,光复会的主要领导人如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都相继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故事至今仍令人感慨万千。
成立背景与初期主张
光复会成立于1904年11月,由蔡元培、章炳麟、陶成章、秋瑾等人在上海创立。其成立背景与清朝统治下长期存在的“反清复明”思想密切相关。清朝入关后,对江南地区官僚地主的反抗和具有反满意识的文人士子进行残酷打击,在浙江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吕留良开棺戮尸、捕杀曾静等事件,企图以此压制汉族反抗。许多人誓死要为浙江父老报仇雪耻。章太炎与他同属浙江的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人大都具有类似的思想。徐锡麟说:“与我同胞共复旧业,誓扫妖氛,重新建国,……报往日之深仇。”陶成章少时主张救世之学,痛异族之专制誓志反清报仇。
光复会的政治纲领即入会誓词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主张除文字宣传外,更以暗杀和暴动为主要革命手段。光复会积极联络会党、策动新军,主要活动范围在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该会的会员最初为四、五十人。1905年初,徐锡麟加入,其后他和陶成章、秋瑾等通过创办的大通学堂,发展会党成员,使会员增至六、七百人(另有二百七十二人和五百六十余人两说),成员大多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商人、工匠,亦有少数地主士绅。主要骨干除前述诸人外,还有章太炎、秋瑾、张恭、徐顺达、赵声、柳亚子、陈去病、熊成基等人。该会在东京设有分部,而以绍兴作为本部的活动中心,1905年后,不少会员加入中国同盟会,部分会员仍然独立或以光复会名义活动。1907年,会员徐锡麟发动“安庆起义”,失败牺牲。同年秋,秋瑾在绍兴大通学堂谋响应安庆起义,被捕就义。次年,会员熊成基在安庆发动岳王会起义失败。1910年(宣统二年),陶成章在日本重建光复会。
与同盟会的分歧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光复会的宗旨与同盟会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十分相近,说明两者在反满的立场上是一致的。“光复、同盟,前后离合不一,宗旨固无大异,皆以种族革命为务”,因而在同盟会成立时,在日本东京的部分光复会员加入了同盟会。
但同盟会的政纲中还有“平均地权,创立民国”的内容,这是同盟会不同于旧式会党,成为具有近代政团性质的关键。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后,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这一点上,光复会不表赞同。光复会主张恢复汉室,建立汉人统治的政权。徐锡麟、陶成章乃至章太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帝王思想。陶成章就说过:“革命就是造反,……改朝换代”。章太炎在《代议然否论》中认为“帝王一人秉政,优于立宪,没有什么不好”。在革命宗旨的问题上,光复会与同盟会存在着严重分歧和对立。
此外,在革命运作的方式上,光复会主张“在宣传革命之外,主要在于革命之力行及实施”,在“用暴力取得政权后,才能实施民主政治”;认为“同盟会虽也重视武装革命,但其领导居国外为多,宣传因之多于力行”,对此不表赞同。
由于与同盟会宗旨异趣,“弥隙难缝”,不久光复会就退出了同盟会,仍以光复会的名义独自进行活动。
历史作用与影响
光复会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皖浙起义中。1907年,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虽然失败被捕牺牲,但这次起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震动。秋瑾在绍兴大通学堂组织光复军,准备响应安庆起义,虽然最终被捕就义,但他们的行动极大地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光复会还积极参与了上海起义、光复杭州、攻克南京等一系列武装斗争。特别是在1911年武昌起义后,光复会立即在上海集议,确立武装起义的具体计划。王文庆前往嘉兴和湖州招募敢死队员,派往吴淞各地。李燮和以中国体操学校与龙门师范学校的学生作为主力,编成光复军,散居英法租界,并策反以湘籍子弟为主体的上海军警,成为上海起义的主力军。光复会负责进攻上海闸北和吴淞,中部同盟会则攻打上海县城,会师后攻打江南制造局。1911年11月3日,闸北巡警率先起义,吴淞也如期反正,沪城内外各商团群起响应。11月4日,攻克江南制造局,上海胜利克复。
历史地位与局限性
光复会作为清末重要的革命团体,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它不仅在思想上唤醒了民众的民族意识,更在实际行动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然而,光复会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 政治主张的局限性:过分强调种族革命,忽视了社会改革和民主建设
- 组织结构的松散:会党成分复杂,缺乏严密的组织纪律
- 领导层的不稳定:主要领导人相继牺牲,导致组织活动一度停顿
- 与同盟会的分歧:未能形成统一的革命力量,影响了革命的整体效果
1912年,由于内部矛盾和领导层的分裂,光复会最终解体。尽管如此,光复会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将永远被历史铭记。正如专家所说:“只要我们记着,他们就还活着。”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