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助力人工耳蜗精准植入
手术机器人助力人工耳蜗精准植入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机器人在各类精细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领域,手术机器人的出现更是为重度至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挑战
人工耳蜗是一种帮助重度至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恢复听觉的电子装置。它通过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直接刺激听神经,从而绕过受损的内耳结构传递声音信息。然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精细手术。
手术需要在极其狭小的空间内操作,医生需要将一根直径仅0.4毫米、长度约20-30毫米的电极精准插入耳蜗鼓阶内。即便是最训练有素的外科医生,在植入过程中也难以完全克服人体指端的不自主震颤和用力不均匀,这些细微的生理波动极有可能对耳蜗内的精细结构造成损伤,影响术后听觉重建的效果。
手术机器人的突破性应用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手术机器人开始被引入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手术机器人具有震颤消除、微位移及力控等功能,能够突破人工操作的生理极限,实现更加精准和稳定的手术操作。
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科团队完成了国内首例手术机器人辅助人工耳蜗植入术。该手术在上海九院安装了RobOtol耳科机器人的一体化手术室中进行,由院长吴皓教授主刀。患者是一位中年男性,近十年双侧听力逐渐下降,近两年已发展为双侧极重度聋,已无法正常交流。
手术过程中,机器人辅助系统充分发挥了其精确控制的优势。它能够消除医生手部的细微震颤,以微米级的精度推进电极,确保电极按照预定路径准确植入。整个手术过程十分顺利,植入电极反应良好,术中CT显示电极位置精准,无明显内耳创伤。
临床效果与未来展望
手术机器人在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还实现了手术的微创化。这不仅减少了手术创伤,缩短了患者康复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更好地保护耳蜗内的精细结构,提高术后听觉重建的效果。
2020年,相关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手术机器人在人工耳蜗植入中的优势。研究发现,机器人辅助电极植入能够显著减少内耳基底膜/螺旋板的损伤,避免电极穿阶等并发症,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手术机器人在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的应用将更加普及。这不仅会为更多听力损失患者带来重获听觉的希望,也将推动整个医疗行业向更加精准、安全和高效的 direction 发展。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正在考虑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详细了解手术风险、康复过程及可能的效果。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虽然前景广阔,但是否适用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