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科排名揭晓:首都师范大学全国第50!
软科排名揭晓:首都师范大学全国第50!
在最新发布的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首都师范大学(以下简称“首师大”)位列全国第50位,展现出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强劲实力。作为一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首师大不仅在整体排名中表现亮眼,在多个专业领域更是名列前茅,彰显出其在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深厚底蕴。
文化遗产:全国第一的学科实力
在软科2024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首师大的文化遗产专业获评A+等级,位居全国第一。这一卓越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在该领域的深耕细作。2015年,经教育部审批,首师大设立了全国首家“文化遗产”本科专业,旨在培养热爱文化遗产事业、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该专业以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课程设置上,该专业与考古学专业实行大类培养,涵盖了从史前考古到宋元明考古的丰富课程,以及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概论、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等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文化遗产知识背景。
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首师大文化遗产专业的学生需要深入学习文化遗产学概论、北京文化遗产、中国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等一系列核心课程。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了解不同种类的文化遗产,在实践中加深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解。同时,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等课程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首师大文化遗产专业同样形成系统的课程组。学生将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实践等课程,通过非遗体验环节,亲身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此外,社会实践、专业考察和专业实习等环节也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全面地了解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值得一提的是,该专业注重实地调研与保护理论的结合,以实践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为依托,形成了“文化遗产线性考察+非遗系列调研+文化遗产系列学术讲座+非遗教学体验”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在实践中锻炼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
多学科协同发展,打造教育高地
除了文化遗产这一“王牌”专业,首师大在多个学科领域都展现出强劲实力。根据校友会2023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学校有多个专业获评高星级,达到世界高水平或中国顶尖专业标准。
- 小学教育、地理信息科学:获评6星级,达到世界高水平
- 数学与应用数学、教育学:获评5星级,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 心理学、学前教育:获评4星级,位列中国高水平专业行列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长期以来对学科建设的重视。以数学学科为例,该学科凭借其卓越表现成功入选“双一流”。自1954年建校以来,首师大的数学学科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经过70年的积累与发展,首师大的数学学科建立了完善的学科布局和学术人才梯队,形成了“厚基础、重交叉、强支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基础数学、应用数学等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部分方向如几何拓扑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师资队伍方面,首师大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数学家和青年学者,他们在学术研究和教学中都表现突出。以何书元教授为代表,多位教师获得了省部级以上的教学荣誉,教师团队也屡次获得省部级荣誉。特别是“数学及信息交叉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为该学科建设的重要标志。方复全教授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的发言和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为首师大的数学学科赢得了国际声誉,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学术地位。
70年耕耘,桃李不言
2024年是首师大建校70周年。70年来,学校为北京市的基础教育和现代化建设培养了超过25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首师大的校友们在不同岗位上发光发热,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在这些校友中,有的已经成为了幼儿园的园长,有的在中小学担任管理者,推动着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过程需要方法和技巧,而首师大在此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老师们在教育中不断成长,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学习体验。
展望未来,砥砺前行
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首师大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承担着国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任务。成立的交叉科学研究院,形成了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学科发展特区。2020年,该校牵头组建的北京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也获得了科技部的批准,成为国家级应用数学中心之一。该中心聚焦精准医疗、生物医药等领域,推动数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的交叉融合,努力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首都师范大学将继续秉承“为学为师,求实求新”的校训精神,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目标迈进,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