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房买卖中的居间合同陷阱揭秘
二手房买卖中的居间合同陷阱揭秘
真实案例:小张通过某中介公司看中一套二手房,签订了居间合同并支付了定金。然而,在后续交易过程中,他发现该房屋存在产权纠纷,无法正常过户。此时,中介公司却以合同已签为由,要求小张支付全额中介费。小张不仅损失了定金,还面临额外的中介费用,让他追悔莫及。
这个案例揭示了二手房买卖中居间合同可能存在的陷阱。作为房屋买卖的重要环节,居间合同涉及买卖双方和中介公司三方,其条款的签订和履行直接关系到交易的安全和顺利进行。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二手房买卖中常见的居间合同陷阱,并提供相应的防范建议。
居间合同的基本概念
居间合同,又称中介合同,是指中介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在二手房买卖中,居间合同通常由买卖双方和中介公司共同签订,明确了三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常见陷阱揭秘
税费分担不明确:一些中介公司利用买卖双方对税费政策的不了解,故意模糊税费分担条款,导致后期产生纠纷。例如,将一些本应由卖方承担的税费转嫁给买方,或在合同中约定不明确的税费条款。
中介承诺不实:为了促成交易,有些中介公司会做出超出能力范围的承诺,如保证房屋无产权纠纷、承诺解决户口迁移问题等。一旦承诺无法兑现,买方可能面临巨大损失。
中介费支付陷阱:居间合同中往往约定中介费的具体支付时间点和条件。有些中介公司会通过口头承诺延迟支付,但一旦写入合同,无论交易是否完成,都可能要求支付全额中介费。
“跳单”风险:即买方利用中介提供的房源信息,绕开中介私下与卖方交易。虽然这种行为可能节省中介费,但一旦被中介发现,仍可能被要求支付全额中介费。
合同条款陷阱:一些居间合同中可能存在不公平条款,如违约责任不对等、中介免责条款过于宽泛等。这些条款可能在纠纷发生时损害买卖双方的权益。
风险防范措施
仔细审查中介公司资质:选择有良好口碑、资质齐全的中介公司,要求其提供相关资质证明和过往交易记录。
明确税费分担条款:在合同中详细列明各项税费的承担方,必要时可咨询专业人士,确保条款清晰无误。
要求书面承诺:对于中介公司的任何承诺,都要求其以书面形式确认,避免口头承诺带来的风险。
审慎签订合同:在签订居间合同前,仔细阅读每一条款,必要时可请律师协助审查。特别注意中介费支付条件、违约责任等关键条款。
资金安全:涉及大额资金交易时,建议通过第三方资金监管平台进行,避免直接支付给中介或个人。
保留证据:在整个交易过程中,保留所有书面文件、聊天记录、支付凭证等,一旦发生纠纷,这些证据将非常重要。
二手房买卖是一项重大交易,居间合同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其签订和履行需要买卖双方格外谨慎。通过了解常见陷阱和风险防范措施,可以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确保交易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