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元宵节的文化盛宴:从繁华到衰落
南宋元宵节的文化盛宴:从繁华到衰落
南宋时期的元宵节,是当时最为热闹隆重的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更是一场展现南宋社会文化生活的盛大舞台。从正月十四到十八,整整五天的时间里,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都会沉浸在一片灯火辉煌、歌舞升平的欢乐氛围中。
灯火辉煌:南宋元宵节的盛况
南宋的元宵节,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灯会了。据《武林旧事》记载,南宋的灯会从腊月就开始预热,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整个灯会的时长接近五个月。都城临安的居民们能看到的最恢弘的灯景非“鳌山”莫属,“一入新正,灯火日盛,皆修内司诸珰分主之,竞出新意,年异而岁不同。往往于复古、膺福、清燕、明华等殿张挂,及宣德门、梅堂、三间台等处临时取旨,起立鳌山。”
“鳌山”是将花灯层层叠叠堆成大鳌形状的灯山,极为壮观的同时还十分精巧:“禁中尝令作琉璃灯山,其高五丈,人物皆用机关活动,结大彩楼贮之。又于殿堂梁栋窗户间为涌壁,作诸色故事,龙凤噀水,蜿蜒如生,遂为诸灯之冠。”到了“二鼓”时分,连皇帝都要特意来观赏元宵灯山的盛景:“上乘小辇,幸宣德门,观鳌山。擎辇者皆倒行,以便观赏。”
除了诸色灯品,临安的居民们还能看到热闹绚丽的烟火:“宫漏既深,始宣放烟火百余架。”“金炉脑麝如祥云五色,荧煌炫转,照耀天地。”面对这样华美绮丽的满城灯火,难怪辛弃疾会感叹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眼中的元宵节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是描写元宵节最著名的诗词之一。这首词不仅描绘了元宵节的繁华景象,更寄托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理想人格的追寻。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阕通过“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等句,生动描绘了元宵夜灯火璀璨、车马喧嚣的热闹场面。下阕则通过“蛾儿雪柳黄金缕”展现了盛装出游的女子们的美丽,而“众里寻他千百度”则体现了词人在繁华中寻找理想之人的执着。
元宵节的民俗活动与文化内涵
南宋元宵节的活动远不止观灯一项。据《梦粱录》记载,临安城的元宵节还有丰富的民俗活动:
吃元宵:南宋时称“浮圆子”,由糯米粉制成,以白糖、果仁、芝麻等为馅。周必大在《元宵煮浮圆子》中写道:“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百戏表演:皇家制作的灯山上设有“伶官奏乐,称念口号、致语”,下设大露台以供“百艺群工,竞呈奇伎”。舞队从去年冬季起就已陆续来到都城内,每晚刚刚点灯时分,“箫鼓已纷然自献于下”。
猜灯谜: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情人节:元宵节还是南宋的女孩子们一年一度的游乐盛会。未婚男女借此机会相会,因此元宵节也被称为古代的“情人节”。
从繁华到衰落:南宋末期的元宵节
然而,随着南宋国势的衰落,元宵节的盛况也逐渐不再。南宋末期的诗人如刘辰翁、林景熙等,在他们的诗作中流露出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和对国破家亡的哀愁。
刘辰翁在《永遇乐·璧月初晴》中写道:“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林景熙在《元夕》中感叹:“不因灯火有元宵,强把时光慰寂寥。”
这些诗句反映了南宋末期元宵节的萧条冷落,以及人们流离失所的稀落,展现了元宵节从繁华到衰落的历史变迁。
南宋元宵节的文化盛宴,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文化的丰富,更通过诗词的记载,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到其他诗人的元宵诗作,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是对节日的描绘,更是对一个时代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