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四友”:初唐文化的领航者
“文章四友”:初唐文化的领航者
“文章四友”是初唐时期四位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们分别是李峤、苏味道、崔融和杜审言。这四位文人在当时以诗文创作相互切磋,共同推动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尤其是在格律诗的成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峤:咏物诗的开创者
李峤(644-713),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出身赵郡李氏。李峤幼通五经,二十岁登进士第三,举制河北策甲科,授官长安尉,后迁监察御史、给事中。因触犯武后旨意,出任润州司马,后被召回为凤阁舍人。武周圣历初年,升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转任成均祭酒,责领修《三教珠英》,累迁鸾台侍郎、知政事,封爵赵国公。景龙年间,以特进守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唐睿宗即位后,贬为怀州刺史,后以年老致仕。唐玄宗时,再贬滁州别驾,后迁庐州别驾。李峤与崔融、苏味道、杜审言齐名,称为“文章四友”。为诗富有才思,与“初唐四杰”之王勃、杨炯接踪。李峤独为文章宿老,具有崇高的地位,是唐武后、唐中宗时期的文坛领袖,学者取法的对象。《旧唐书》誉其为“一代之雄”。其著有七言歌行体《汾阴行》,风格慷慨激昂,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佳制。
李峤是第一个大量创作咏物诗的诗人,他的咏物诗多达120首,涵盖了自然景物、动物、植物、乐器、建筑、用具等多个方面。虽然这些诗作在内容上较为单一,但其工整的对仗和精巧的构思为后世诗人提供了范例。李峤的诗歌创作对唐代近体诗的定型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七言歌行体《汾阴行》更是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佳制”。
苏味道:宫廷诗的代表
苏味道(648-705),字守真,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栾城区南赵村)人。苏味道(648—705年),字守真,赵州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南赵村)人。唐代官员,宋朝“三苏”的先祖。少有文名,与同乡李峤并称“苏李”。总章二年(669年),进士及第,授咸阳县尉,得到吏部侍郎裴行俭认可,三次从征突厥,授监察御史,迁侍御史、中书舍人。长寿三年(694年)三月,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初居相位。圣历元年(698年)、长安二年(702年),先后两次拜相,熟识台阁故事。神龙元年(70),唐中宗复位后,以亲附张易之兄弟,贬为眉州刺史,卒于任上,享年五十八,获赠冀州刺史。苏味道善于律诗,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所作诗今存十五首,诗风清正挺秀,绮而不艳,对唐代律诗的定型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苏味道的诗歌以宫廷应制诗为主,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和宫廷生活,但他的诗风清正挺秀,绮而不艳,代表作《正月十五夜》描绘了长安元宵节的盛况,是传世佳作之一。苏味道的诗歌创作对唐代律诗的定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崔融:宫廷文人的典范
崔融(653-706),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济南章丘)人。崔融(653-706),字安成。唐代齐州全节(今济南市章丘市)人。初应八科制举,皆及第,累补宫门丞、崇文馆学士。中宗李显为太子时,崔融为侍读,兼侍属文,东宫表疏多出其手。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封中岳(嵩山),见崔融所撰《启母庙碑》,深加赞美;封禅毕,又命崔融撰《朝觐碑》。遂由魏州司功参军擢授著作佐郎,转右史。圣历二年,授著作郎,兼右史内供奉。圣历四年迁凤阁舍人。久视元年(700年),惹怒宠臣张昌宗,贬为婺州(治今浙江金华)长史。不久,又召为春官郎中,知制诰。长安二年(702年),再迁凤阁舍人。翌年,兼修国史。此时有司正议税关市,主张凡行人尽征之。崔融以扰民太甚、或致骚动为由,上疏反对,主张只税商贾,不税行人。武则天从其议。长安四年,任司理少卿,仍知制诰。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广招文学之士,崔融屈节佞附。张易之被诛后,崔融贬为袁州刺史。不久召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中宗神龙二年(706年),以预修《则天实录》功劳,封清河县子。崔融为文华美,当时无出其上者。凡朝廷大手笔,多由皇帝手敕,付其完成。其《洛出宝图颂》、《则天哀册文》尤见工力。作《则天哀册文》时,苦思过甚,遂发病而卒。中宗以其有侍读之恩,追赠为卫州刺史,谥号“文”
崔融是武则天时期的御用文人,擅长碑文和诏书撰写,被誉为“为文典丽,罕有其比”。他的作品多为宫廷应制诗,虽然成就不算突出,但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崔融的文风华丽典雅,代表作《洛出宝图颂》和《则天哀册文》展现了其高超的文学才能。
杜审言: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杜甫的祖父。杜审言(?-708年),字必简,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祖父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晋征南将军杜预的后代,杜甫的祖父,唐代诗人。杜审言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进士及第,其后历任地方小吏,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被贬作吉州司户参军。武周长安二年(702年),杜审言受到武后的召见和倚重,一跃而为宫廷文人,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神龙元年(705年),发生推翻武周政权、复辟李唐的宫廷政变,杜审言因阿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贬往岭南峰州(今越南河内西北)。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杜审言赦还,授国予监主薄、修文馆直学士。景龙二年(708年),卒于长安。杜审言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他擅长五言律诗,尤其在格律方面,十分严谨,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后人评论为中国五言律诗的奠基人。其五言排律《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长达四十韵,是初唐近体诗中第一长
杜审言是“文章四友”中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精于五言律诗,对唐代近体诗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五言律诗格律谨严,已具备近体诗的全部条件,并且他还尝试创作了长达四十韵的五言排律《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这是初唐近体诗中最长的篇幅。杜审言的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水准,被明朝的胡应麟赞许为初唐五律第一。
文学贡献与历史地位
“文章四友”不仅是初唐诗坛的重要代表,更是唐代文学发展中的关键人物。他们在完善诗歌体制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特别是在格律诗的研练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最终定型奠定了基础。他们的诗歌创作推动了唐代文学的繁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交往与文学活动
“文章四友”在初唐诗坛上以诗文为友,相互切磋,共同推动了唐代诗歌的发展。他们之间的交往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上,还表现在政治生活中。例如,杜审言在病重时曾对宋之问、武平一说:“我受尽了造化小儿的苦,还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我活着,老是让你们出不了头。如今我快死了,只是遗憾找不到接替我的人呀!”这种相互欣赏和激励的态度,展现了初唐文坛的开放氛围。
“文章四友”作为初唐文学的重要代表,他们的诗歌创作不仅丰富了唐代文学的内涵,更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借鉴。他们的文学成就和历史地位,使他们成为了唐代文学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