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幼儿园推广二十四节气文化教育的最佳实践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幼儿园推广二十四节气文化教育的最佳实践

引用
1
来源
1.
https://chunruiart.com/blog/24-solar-terms-kindergarten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华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从"做冬"的习惯到大暑吃西瓜消暑的传统,这些习俗都体现了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了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幼儿园成为了推广二十四节气文化教育的理想场所。

为什么要在幼儿园推广中华文化?

在幼儿园时期,孩子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学习能力极强。在这个阶段与孩子们分享中华文化及文明知识,可以培养他们对国家的身份认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通过二十四节气这一主题,可以设计适合幼儿的教学内容,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一年有十二个月,为何会有二十四个节气?它们又想传达什么信息?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社会,大量人口依靠种植为生。因此,每季的收入直接关系到是否能获得丰收。植物的生长周期受天气影响最大,所谓"春暖花开",古人便以节气来区分天气的变化。"节"指当下时刻,"气"则有气象之意。所以,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气候的变迁,人们据此安排生活和农事活动。

节气的重要性

二十四节气提醒人们天气对种植的影响,同时也承载着中国传统的文化智慧。例如,"冬至大过年",冬至时一家人团聚吃汤圆的习俗已深入人心;大暑时节,气温酷热,人们会通过吃西瓜等方式消暑。

生动教授二十四节气的方式

教学首要任务是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老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来阐释中国人对节气的理解,也可以从节气名称本身入手进行讲解。例如:

  1. 春分、惊蛰、秋分 - 日照时间的转移

向孩子们讲解各节气时,可以结合生活实例。比如"春分"和"秋分"的"分"字,意指一半,代表春天或秋天已过一半。古人的智慧还体现在对日照时间变化的观察上:春分后,白天变长,晚上变短;秋分后,白天变短,晚上变长。

"惊蛰"的字面意思是惊醒,但孩子们可能不知道"蛰"字所指为何。实际上,"蛰"指的是昆虫。惊蛰时节,天空出现雷电,惊醒土地中的昆虫,暗示雨季即将来临,提醒农民准备田地施肥。

  1. 节气纸浆画

当纸张遇水后会变得柔软,将这些纸浆染上颜色后,就可以用来创作纸浆画。这种艺术形式没有年龄限制,即使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能轻松创作。老师可以选择几个容易表现的节气,例如用黄色和褐色的纸浆创作秋分落叶的景象,用蓝色、灰色和白色表现冬天的雪景。

  1. 干花团扇

花材是中国传统工艺品常用的材料,不同颜色的花材可以联想到四季的意境。例如,菊花象征春天的到来,梅花则代表冬天。通过制作不同颜色的干花团扇,可以让孩子们了解一年四季中植物的各种变化。

  1. 节气花鸟剪纸

中国剪纸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可以将各种题材融入其中。例如,"立春"时燕子归巢的场景,都可以通过剪纸艺术呈现。剪纸的难度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年龄进行调整,即使是幼儿园的孩子也能完成相关作品。

  1. 面塑手工

面塑又称为面人,对于1-3岁的幼儿来说,轻黏土和面团等柔软的材料更容易掌握。通过面塑创作一年四季的植物景象,可以生动地呈现二十四节气的各种风貌。

案例分享:幼儿园推行二十四节气教育

在香港砵兰街幼儿园的教师工作坊中,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教授老师们如何将节气知识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传授给K1至K3的学生。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孩子们认识一年四季之外的节气变化,以及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时节的深厚认知。

教师在工作坊中现场制作了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纸浆画、干花团扇、剪纸作品,并将这些作品装饰课室和校园,以便日后与孩子们讲解和分享。


面塑-春分

结论:幼儿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今天,中华文化教育日益受到重视,选择一个特定主题,如二十四节气,可以将其教学可能性充分挖掘。通过艺术创作和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