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粮大户到职业农民:王忙书的转型之路
从种粮大户到职业农民:王忙书的转型之路
2013年4月12日,对于河北省沙河市高店村的种粮大户王忙书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她从沙河市行政服务大厅工商窗口领取了营业执照,成为全省首家注册家庭农场的农庄主。捧着营业执照,王忙书激动地说:“终于圆了我的农场主梦!没想到,我成了全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王忙书的转型之路,始于她对农业的热爱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2012年,她和亲戚承包了1200亩土地,专门种植黑小麦、绿小麦、黑花生等特色农作物。通过规模化经营和科学管理,她的农场年销售收入达到了400多万元。
2013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出台,明确提出鼓励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一政策的出台,让王忙书看到了新的机遇。她果断决定注册家庭农场,成为职业农民。
王忙书的成功转型,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沙河市工商部门为她开辟了绿色通道,让她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注册手续。同时,河北省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家庭农场发展。例如,对县级(含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一般单个家庭农场补助额度为10万元左右,重点支持土地流转、信贷保险、科技投入、农产品质量提升等环节。
然而,转型为职业农民并非一帆风顺。王忙书在经营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挑战。例如,有机农产品认证费用高昂,让她感到吃力。同时,资金短缺和技术缺乏也成为制约农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面对这些困难,王忙书没有退缩。她积极参加各类农业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她还主动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王忙书的故事,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突破2000万人,其中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支撑政策缺乏、培育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专家指出,新型职业农民不同于传统农民,他们需要具备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先进理念,掌握现代农业所要求的能力素质,能够获得较高的收入。要培养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完善相关政策支持。
王忙书的故事告诉我们,传统农民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和努力,转型为职业农民。她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农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将走上职业化道路,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