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智凤与柳本尊:大足石刻的师徒传奇
赵智凤与柳本尊:大足石刻的师徒传奇
南宋中后期,一位名叫赵智凤的高僧,用70余年的时光,在重庆大足的宝顶山上,创造了中国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这位诞生于大足乡里的普通僧人,不仅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更将中国石窟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赵智凤:70年铸就艺术巅峰
赵智凤,这位大足石刻的缔造者,于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七月十四日出生在大足县米粮里(今智凤街道)沙溪赵延富家中。他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孝心,母亲患病时,他甚至委身于寺以求医救母。五岁时,他在居住地附近的古佛崖“落发剪爪”为僧,开始了他的宗教生涯。
在他16岁那年,赵智凤做出了一个改变历史的决定。他西往成都附近的弥牟,开始了为期三年的云游学法之旅。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接触到了师父柳本尊所创立的密教思想,并深受启发。回到大足后,赵智凤在宝顶山开始了他宏大的石刻工程。
宝顶山石刻以大、小佛湾为核心,在方圆5里内的悬崖和古道旁,雕凿了近万尊佛像。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大佛湾造像,500余米的崖壁上,如同连环画般雕凿近万尊石像,题材无一重复,图文并茂的内容前后衔接、相辅相成,有教有理,有行有果。小佛湾则是一座顺着山势石砌的坛台,据说是大佛湾的蓝本。
柳本尊:苦行精神的传承
柳本尊,这位唐代川密(四川密教)的创始人,是赵智凤的精神导师。他的“十炼图”在大足石刻中有多处表现,展现了他通过断指、立雪、剜眼等苦行修行的过程。
柳本尊的“十炼”包括:
- 炼指:在光启二年(886年),柳本尊为拯救疫病流行的众生,割断左手第二指一节,供养诸佛。
- 立雪:光启二年十一月,柳本尊在峨眉山大雪中端坐十三日,效仿释迦牟尼雪山修行。
- 炼踝:天福二年(937年)正月十八日,柳本尊在峨眉山炼左脚踝,愿一切众生永不践邪淫之地。
- 剜眼:天福三年(938年)七月三日,柳本尊在汉州剜出一只眼睛,感金刚藏菩萨现身证明。
- 割耳:天福四年(939年)二月十五日午时,柳本尊割耳供养诸佛,感浮丘大圣现身证明。
- 炼心:天福五年(940年)七月三日,柳本尊以香烛炼心,发菩提心广大如法界。
- 炼顶:天福五年七月十五日,柳本尊效仿释迦佛鹊巢顶相,盘烛炼顶。
- 舍臂:天福五年在成都玉津坊道场内,截下左臂,应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赵智凤在大足石刻中多次雕刻柳本尊的形象,特别是在圆觉洞、毗卢道场内,主尊就是密宗崇尚的毗卢遮那佛。这些造像不仅展现了柳本尊的苦行精神,也体现了赵智凤对师父教诲的继承和发展。
赵智凤的创新与贡献
赵智凤在大足石刻中的贡献,远不止于数量庞大的造像。他将佛教密宗与净土宗、华严宗、律宗、禅宗等思想巧妙融合,创造了一个兼容并包的宗教艺术体系。这种融合在圆觉洞、毗卢道场的造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主尊虽然是密宗崇尚的毗卢遮那佛,但同时也兼容其他宗派的造像。
赵智凤还在石刻中大力宣扬孝道。在父母恩重经变、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等龛中,不仅雕刻了反映孝道的造像,还在文字中刻有“三千条律令,不孝罪为先”的教诲。这种将宗教教义与世俗伦理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大足石刻不仅是一个宗教圣地,更是一本生动的道德教科书。
更令人称道的是,赵智凤在石刻中留下了大量反映世俗生活的场景。从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艰辛历程,到勤劳的农家妇女清晨揭开鸡笼喂食的瞬间;从世俗男女醉酒后的表情与行为,到年轻夫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从牧牛少年在田野放牧牵牛的种种情景,这些熟悉的世俗生活场景,无不凝固在坚硬的崖壁之上,成为了造像龛窟表现的重要题材。
赵智凤的这些创新,使得大足石刻不仅是一个宗教圣地,更是一本生动的社会生活画卷。它展现了南宋时期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为后人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结语:精神永存
赵智凤与柳本尊,这对师徒用他们的智慧和毅力,在大足的山崖上创造了一个永恒的艺术奇迹。赵智凤的70年营建,柳本尊的苦行精神,以及他们对佛教思想的融合创新,共同塑造了大足石刻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今天,当我们站在宝顶山的石刻前,仰望那一尊尊栩栩如生的佛像,仿佛还能听到赵智凤当年发下的弘誓愿:“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这种为信仰而献身的精神,正是大足石刻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最为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