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移民30年:秭归的新生活
三峡移民30年:秭归的新生活
1992年,随着三峡工程的推进,百万移民开始了大规模搬迁。其中,秭归县的移民们在新家园开启了崭新的生活。如今,经过30年的变迁,他们不仅改善了居住条件,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显著增加了收入。这些故事展现了三峡移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秭归:三峡移民第一县
湖北省秭归县被誉为三峡移民第一县,全县人口39万人,动态移民11万多人,淹没土地达3.9万亩,是湖北省三峡移民最多的县。1992年12月26日,新县城开工建设,1998年9月28日,县城在三峡库区所有县市中率先整体完成搬迁。秭归县共搬迁1座县城,8个集镇,移民10万多人,其中7万多移民住进了新城。
搬迁后的变化
三峡移民搬迁给秭归县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此前没有一家大型工业企业的秭归,搬迁10年来,已引进资金34亿元,仅去年,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就有4个,去年实现生产总值29亿多元,是1991年的9倍多。2008年,秭归县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16.62亿元,是移民前的11.8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8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7元。同时,新县城茅坪镇成为湖北省和三峡库区第一个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县城。
移民的新生活
在秭归县桔颂小区,园艺工人正在修剪公园的草木。他们都是三峡移民,通过政府组织的培训学习了园艺技能。一位园艺工人表示:“这份工作累不累?”“不累,比以前干农活要轻松多了,收入也好。”“您和您的家人住在一起吗?每天来这里工作需要多长时间?”“是的,我们就住在附近,离这大概2、3公里。每天坐公交车上下班。”
在茅坪镇建东村,移民们的居住条件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移民顾妈妈表示:“变化太大了!环境也好,收入也稳定,生活也方便多了。”她家的厨房比一些城市家庭的还要大,家里设施齐全,生活便利。顾妈妈的丈夫白天在外面打工,两个儿子都在宜昌市工作,家庭收入稳定。
移民的精神
三峡移民博物馆全面展示了移民文化与峡江文化。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现代化的展陈手段,让参观者深入了解三峡移民的历史和精神。在博物馆里,经常可以看到男女老少一家人在一副老照片前激动地议论,或有老人久久伫立沉默不前……曾经的故土已成照片,怎能不感慨万千、百感交集!
三峡移民精神托举起了三峡大坝的壮丽丰碑,是破解世界级难题的伟大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移民们对国家建设的贡献上,更体现在他们面对新生活时的坚韧不拔和积极进取。
展望未来
经过30年的发展,秭归县的移民们已经适应了新环境,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建起了宽敞的小楼,生活条件显著提高。未来,随着三峡库区的进一步发展,移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三峡移民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变迁史,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展现了中国人民面对重大工程时的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