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不好,如何挑选合适的助听器?
听力不好,如何挑选合适的助听器?
听力损失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据统计,中国中度及以上听力损失的患病数约为9400万例。助听器作为听力损失人群的重要辅助工具,其选择和使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听力损失的原因、助听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挑选适合的助听器。
听力损失的原因
耳分为3个解剖部分:外耳、中耳、内耳。为了听到声音,还需要听神经和大脑听觉中枢的支持。
图源 | UpToDate
正常情况下,声波到达内耳的耳蜗后,引起耳蜗内的毛细胞弯曲振动,然后转化为电信号,再由听神经传递给大脑。
所以要高效保真地听到声音,离不开听觉通路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换言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造成听力损失[4]。
临床上根据病变部位通常会将听力损失分为3种类型:
传导性听力损失:指外界的声波振动无法机械性地传入内耳,病变发生在外耳和(或)中耳,比如耵聍栓塞、中耳炎、鼓膜穿孔、结构畸形等;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指无法有效地将声音信息转换成可用的神经信号,病变发生在内耳和(或)听神经、听觉中枢,比如耳蜗损伤或畸形、老年性聋(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梅尼埃病、听神经瘤、药物或重金属导致的耳毒性听力损失等。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常被简称为“神经性耳聋”,不过这不够确切,因为这类型听力损失的病变大多发生在内耳,而非神经。
- 混合性听力损失:传导性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同时存在。
大多数外耳、中耳问题所导致的传导性听力损失,经过合适的治疗,比如清除堵塞物、抗感染、手术切除病变或听觉结构重建等,听力通常就会得到明显改善甚至恢复正常。
而有些人群出现听力损失后不能通过相关治疗改善或恢复听力,此时就可能需要借助于助听器,比如常见的老年性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最新听力损失分级标准(2021年),耳朵的听力阈值≥20dB,则考虑存在听力损失,如果听力损失的程度给日常生活中的交流造成困难(这时大多听力损失已达中度水平,只能听到40dB以上的声音),临床评估后可能会建议患者验配助听器。
注:
1.听力阈值:即最小可听强度,指的是一个人分辨出一个声音存在所需要的最小声音强度。
2.dB:即分贝,用来衡量声音强度,帮助评估听力损失的程度。它与声音的响度(音量)不同,响度指我们主观感受到的声音大小,和强度并不是等比例增加。
助听器的原理和类型
助听器是否有用主要取决于听力损失程度及言语识别率,满足助听器佩戴条件就可以使用,剩下的,就是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助听器。
助听器的原理
助听器不能改变原有的病变,主要功能是对声音进行采集、放大和输出,本质上是一种声音放大装置。根据声音传导路径不同,大致可分为气导式、骨导式和人工耳蜗[5-8]:
可能有人会问:作为声音放大装置,它会加重听力损失,越戴越聋吗?
答案是不会的。
- 助听器的“扩音”并非简单粗暴地将声音放大,而是会根据各频段听力损失的程度有针对性、不同强度地放大;
- 在扩音的同时会降低不需要被听到的背景噪音;
- 还设有最大声输出的上限值,能将音量控制在可听阈值范围内,避免过高强度声音的持续暴露所导致的进一步听力损伤。
事实上合格的助听器不仅不会越戴越聋,对听力的保护反倒还常有积极作用[9],它使得听神经和听觉中枢不再静默,而是保持着被刺激的工作状态,这不仅能够延缓听力下降的速度,还能有效保护对言语的分辨和理解能力。
但前提是,它得根据具体听力损失情况进行个体化地调节,同时要正确佩戴并保持良好的使用习惯。
还有人常以为助听器会像矫正镜片一样,让听力恢复至和之前差不多的水平,但事实上,助听器并不能将听力恢复至正常水平,通常只能补偿一半的听力损失,例如听力损失为60dB,预计使用助听器后可能只会达到30dB的听力--这样的听力水平通常已足够满足日常需求[10]。
因此,在选配助听器时我们还应有这样的清晰认识:戴助听器的目标并不是要恢复正常听力,而是显著改善交流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传统助听器的分类
由于日常我们常见到和易接触到的助听器均为标准气导式助听器(即传统助听器),所以接下来所讨论的均专指气导式助听器,而不涉及其它助听设备,比如骨导式或骨锚式(植入式骨导助听器)、人工耳蜗等。
根据获取途径及验配的便易程度,可分为:
对于听力检测显示不同频段的听觉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或达到重度及以上听力损失者,为保证更好的助听效果以最大限度提高生活质量,还是更建议前往专业机构在听力师的指导下行个体化验配。
还有一种个人扩音产品,外观和助听器相似,但本身只是放大声音,是为听力正常的人在特定环境中放大声音而设计的(比如观鸟时可能会使用),不属于医疗器械,可自由零售购买,不过不建议听力损失人群自行购买使用,因为使用不当可能会进一步损伤听力。
如何挑选助听器?
作为“延展的耳朵”,选择助听器时在这两个方面一定不能妥协:听得清楚和戴着舒适。
助听器的电子器件特性对助听效果起到了直接决定作用,特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电子电路和信号处理模式的区别,比如常见的有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和可编程电路。
相对于模拟助听器,后两者的音质通常更好、精确度更高、语音识别更准确、设置也更灵活,但它们的价格会比模拟电路的高。
如果准备入手助听器可以着重关注以下几点:
声音增益:指的是对声音的放大程度。一般助听器都标注有“满档声增益”,这是对声音放大效应设的一个上限值,听力损失程度较轻的通常选择声增益值小的就够了,比如30dB左右;而听力损失较重的可选择声增益值较大的,比如45dB及以上。
处理通道数:指的是能独立调节声音的一段频率区间。通道数越多,声音就会被切割成越多份,处理得就会越精细,最后被听到的声音也就会越真实细腻。通常情况下6-8通道就能满足基本需求,可调节的通道数越多(尤其在同品牌下),音质也会越好,相应的价格通常也更高。
声音延迟:延迟时间短可以减小声音间的相互干扰。尽管现在助听器对声音的处理速度已很快,但过程毕竟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当经过运算处理的声音跟经鼓膜或颅骨振动而直接传入耳内的自然声之间的延迟达到一定程度时,佩戴者就会产生失真感。
研究显示,经助听器处理的声音和自然声之间的延迟时间越长,相互间的干扰就越大,当延迟大于10ms时就可被人耳感知到[11]。声音延迟带来的影响在轻-中度听力损失者中会更明显,因为自然声更容易被这类助听器佩戴者听到。由此可见,产品标注的声音延迟时间是越短越好。
- 其它:助听器的主要功能就是能对外界声音起到放大的作用,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放大声音,而是会通过智能化算法对传入耳内的声音进行处理,最终达到“放大有用的声音使之不震耳,降低无用的声音使之不嘈杂”的目的。
所以还可以关注是否有噪音消除、风声抑制、避免啸叫、可评估环境并自动确定最佳听觉条件的能力[10]。助听器功能主要还是取决于具体机型的信号处理模式及能力,而这又直接关乎到产品价格的高低,所以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功能越多且越强,效果更好,佩戴起来可能也会更舒适。
另外对于双耳都存在听力损失,除非两侧听损程度显著不对称,有条件的话通常会建议双耳都应佩戴助听器。因为双耳聆听对平衡听觉、声源定位、方向性听觉、更好的言语理解以及在噪音环境中更好听力的帮助最大。如果经济条件有限,相比于单耳佩戴更复杂昂贵的助听器,双耳都佩戴更简易便宜的助听器中的可能获益会更多。
而根据外形和佩戴方式的不同,传统助听器又常可分为耳背式、耳内式和耳道式,比如直接对消费者销售的助听器(OTC助听器)多为耳内式。
虽然经过恰当的调节或在听力师的验配下,无论哪种类型的助听器通常都能达到实用的效果,但还是存在一些适用场景或使用限制,比如:
耳背式:儿童的耳廓和耳道尚未发育成型,使用耳内式或耳道式时需要频繁订制更换匹配的外壳,因此儿童更适合佩戴耳背式助听器;如果听力损失较重、达到或超过显著中度听损时,由于较小的装置通常不足以提供足够的能量以达成更好的听觉效果,就可能也需要选择耳背式助听器。
耳内式和耳道式:从美观角度讲,对青少年更具吸引力,尤其是耳道式,其体积小巧,嵌入于耳道内的佩戴方式会更隐蔽,也更符合人耳的生理和声学特性,有助于提高声增益和声源定位。
因此,市面上还没有哪款助听器是普适的、值得向所有听力损失人群推荐,而是要根据听力评估、听力损失程度与类型、年龄、患者或家庭的意愿、经济能力等综合情况来选择。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