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新奇教授:用催眠治疗突破抑郁症治疗瓶颈
荣新奇教授:用催眠治疗突破抑郁症治疗瓶颈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常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和快感缺失等症状。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5亿人患有抑郁症,而在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2.1%。面对这一日益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荣新奇教授,以其独特的催眠治疗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抑郁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催眠治疗:从认知模式入手
荣新奇教授在澳大利亚获得催眠技术培训后,便开始将这一技术应用于抑郁症治疗。他认为,“抑郁症”只是对“抑郁经验”的多种症状和模式的一个标签,每个患者的“抑郁经验模式”都是独特的。药物治疗只能达到60-70%的疗效,而催眠治疗则可以从底层认知模式和能力开始,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思维模式。
在治疗过程中,荣新奇教授会运用其开发的中西结合整合催眠SMOT系列技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患者进行训练:
- 注意力训练:帮助患者清空负面信息,集中注意力。
- 潜意识学习:促进患者学习新技能,建立新的认知模式。
- 人生发展五段论:鼓励患者认识和开发个人资源,提升自我形象。
- 情绪模式调整:帮助患者修改既往的情绪模式,提高积极情绪。
- 时间线模式优化:帮助患者建立有益的主观联系,改善对未来的预期。
- 积极学习体验:在潜意识中体验积极和有意义的学习经验。
- 内在管理者界定:帮助患者改善情绪和认知,建立积极的自我管理机制。
- 知觉区别提升:帮助患者提高对关键知觉的区别,移走躯体化症状。
荣新奇教授强调,这种治疗需要患者和家属的配合、耐心和时间。那些能够坚持完成“自我疗愈技术”培训的患者,往往能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青少年抑郁症:跨越沟通的鸿沟
在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方面,荣新奇教授特别强调了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他指出,很多父母由于受教育水平、认知水平有限,可能根本不了解抑郁症,更不用说了解青少年心理学知识。这使得他们难以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和需求,甚至可能将孩子的抑郁症状视为“叛逆”或“懒惰”。
荣新奇教授建议,青少年患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父母沟通:
- 选择合适的时机:找一个温馨而安静的时刻,用“我”的语言表达感受,减少父母的防御心理。
- 分享权威信息:准备一些权威的心理健康资料,帮助父母了解抑郁症的真实面貌。
- 运用心理学技巧:采用“登门槛效应”,先提出一个小目标,如同意去做一次心理筛查。
- 强调积极后果:让父母看到治疗带来的正面变化,如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家庭关系。
- 保持耐心:父母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要持续表达自己的决心和责任感。
自我管理:建立心理韧性
荣新奇教授还提出了一套心理自助路径,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和应对抑郁症:
- 情绪管理:学会识别和调节情绪,通过深呼吸、冥想或运动缓解负面情绪。
- 压力应对:识别压力源,采取休息、瑜伽或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
- 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设定界限,培养支持性的社交网络。
- 自我成长:通过自我反思了解内心世界,设定个人成长目标,寻找内在动力。
- 寻求帮助:当自我帮助不足以应对问题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学校干预:教师的角色
在学校层面,荣新奇教授建议教师们采取以下措施帮助抑郁症学生:
- 关注关键人物:在处理抑郁症个案时,将学生的亲友等重要关系人纳入处理范围。
- 睡眠监测:将黑眼圈作为抑郁症的重要指标,关注学生的睡眠质量。
- 循序渐进:通过班级团体辅导活动,逐步引导学生接纳抑郁症同学。
- 把握希望:放大学生的优点,鼓励其发展兴趣爱好,逐步摆脱抑郁情绪。
荣新奇教授强调,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指明灯,需要用心观察、耐心引导,帮助学生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和动力。
抑郁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荣新奇教授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为抑郁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通过科学的治疗方法和系统的自我管理,抑郁症患者完全有可能重获健康,重返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