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光储产业持续升温,多个项目落地推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安徽滁州光储产业持续升温,多个项目落地推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滁州市正迅速崛起为一座“光伏之都”。目前,滁州市已有130余个光伏重点项目落地或进入洽谈阶段,总投资额超3000亿元。2023年,滁州市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谈及滁州,人们往往联想到《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的秀美景色。然而,如今的滁州已蜕变为一座“光伏之都”。这里,总投资额超过3000亿元的130余个光伏重点项目正陆续落地或进入洽谈阶段,滁州跟随“光”的引领,抢滩光伏产业的新领域。
去年,滁州市的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产值突破了千亿元大关。进入四月,春意盎然,滁州的光伏产业发展更是如火如荼,各产业链条逐渐聚拢,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通过推进一系列重大项目,滁州正激发出“链”式集聚的强大效应。
在能源革命和确保能源安全的战略背景下,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显得尤为重要。光伏和储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代表,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滁州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契机,正全力打造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吸引着一个个重大项目落户。
4月20日,位于凤阳经开区的正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AGV机器人在有序地运输光伏电池片,智能化生产场景一览无余。而在滁州经开区,天合储能(滁州)有限公司同样忙碌。记者探访时,质检工人们正在对刚下线的储能电池进行严格检测,合格产品将远销海外。
天合储能滁州基地负责人吴恺介绍,基地采用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数字技术赋予了滁州基地全球领先的“柔性智造”能力。电芯生产历经电极、装配、化成三大车间,21道精密工序,相关数据实时反馈至数字化运营平台,确保生产过程高效监控。
自2022年3月一期建设投产以来,天合储能滁州基地的12GWh储能电芯项目已全面完工,并具备Pack和系统集成生产能力,产品畅销至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基地二期16GWh储能锂电池及研发中心项目、300MW/600MWh储能电站项目正在规划中,发展蓝图愈发清晰。
滁州经开区近年来将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作为园区核心产业,通过“链”上招商和“链”上服务策略,不断激发产业集聚效应。隆基乐叶、天合储能等行业领军企业纷纷落户扩产,同时吸引福斯特、瑞达、中信渤铝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布局,逐步构建起从电池、组件到下游光伏电站、储能应用的完整垂直一体化产业链。目前,该产业园区已有13户规上工业企业,产业体量占比高达35%。2023年,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0个,其中百亿级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7个,发展势头强劲。
此外,滁州背靠“石英之乡”的资源优势,正全力打造“千亿硅谷”,光伏组件制造中的关键辅材——光伏玻璃的生产也日益受到重视。
滁州市凤阳县,被誉为“石英之乡”,其石英砂资源遍布80平方公里的广袤地域。近年来,随着光伏产业的飞速崛起,凤阳县志在打造全国光伏制造基地,致力于构建千亿级产业链。为此,该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光伏产业链向更高端、更完备的方向持续进化。4月20日,记者探访了位于凤阳经开区的安徽福莱特光伏玻璃有限公司,目睹了工人们正在对刚出炉的玻璃进行精细打磨的场景。
4月20日,记者探访了位于凤阳经开区的安徽福莱特光伏玻璃有限公司。在宽敞的车间里,自动化产线正忙碌地生产着光伏玻璃,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对刚出炉的玻璃进行精细打磨。福莱特玻璃集团作为国内光伏玻璃行业的佼佼者,自2016年在凤阳投资200亿元成立以来,已发展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其四期年产150万吨新能源装备用超薄超高透面板制造项目已成功点火投产,五期项目也在紧张筹备中。
福莱特公司行政副主任张永杰向记者透露,公司致力于光伏玻璃的国产化,通过不断创新,在配方、生产工艺以及自爆率控制等方面均处于行业前列。他表示,选择凤阳正是看中了这里优质的石英砂资源,而凤阳的石英砂矿不仅储量大、品质高,更能满足企业的长期生产需求。
同样位于凤阳经开区的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也是一家值得关注的光伏企业。该公司专注于光伏电池组件的智能制造,自去年9月起便一直保持满产状态,每天下线光伏电池高达340万片。截至去年底,该公司一期项目的营业收入已达到62亿元,目前二期项目正在加速推进中。
凤阳县通过灵活运用“基金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积极布局光伏全产业链,努力打造产业集群。目前,全县已成功招引集聚了超过50家光伏企业,总投资额超过500亿元。凤阳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刘军义表示,该区将进一步聚焦延链补链拼项目,招新引优,不断壮大先进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
经过综合评估,我们最终决定将公司落户在滁州。”天合储能(滁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春涛分享道,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持续推进,滁州的地理位置优势日益凸显,选择这里投资能够更好地与常州、上海基地形成协同效应。同时,滁州在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方面拥有完备的产业链,为公司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天合储能项目从选址到投产下线,仅用了短短7个月的时间,这得益于相关部门的大力帮扶。张春涛表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早餐会”、周会、月会等沟通机制为企业与政府之间搭建了桥梁,经开区管委会领导的上门走访更是为企业解决了众多实际问题。
4月19日,中信渤海铝业(滁州)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忙碌地生产铝合金挤压型材。
“在凤阳投资,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凤阳速度’的效率,从开工到投产仅用了68天,这为我们新建了一座110千伏变电站。”李龙庭感慨道。他进一步分享,企业自2022年12月开工以来,仅用时170余天便在2023年6月初迎来了首片太阳能电池的下线。
滁州市秉承链式发展理念,由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光伏产业链链长,旨在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持续吸引隆基、正泰等领军企业扩大投资,从而构建“链主”企业群体。同时,该市注重产业链的延伸与完善,利用龙头企业的吸引力,积极引进相关配套企业,逐步形成了硅片、电池片、光伏玻璃等完整的产业链条。
此外,滁州市致力于打造“亭满意”一流营商环境品牌,通过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的条例、推行365天“不打烊”服务、设立企业“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等措施,不断优化为企服务机制。同时,该市还试点了“证照并销”“一业一证一码”等改革,并聘请企业家担任“营商环境体验官”,以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的满意度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