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皇故都朝祖会:周口非遗文化的千年传承
羲皇故都朝祖会:周口非遗文化的千年传承
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期间,河南周口淮阳区的太昊陵都会迎来一场盛大的庙会——“羲皇故都朝祖会”。这场延续了千年的祭祀活动,不仅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游客前来祭拜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更成为了展示周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
千年祭祀:羲皇故都朝祖会的历史渊源
“羲皇故都”之称源自国务院总理朱镕基1997年视察周口时的题词,是对伏羲氏作为华夏文脉传承源头的肯定。据《陈州太昊陵庙会概况》记载,朝祖会最早可追溯至赵宋时期,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庙会期间,除了庄重的祭祖仪式外,还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最热闹时每日可达二十余万人。
非遗瑰宝:周口的文化遗产传承
作为“人之祖、史之初、国之根、文之源”,周口拥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全市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个、省级非遗项目50个,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多个门类。
精品荟萃:周口非遗的特色展现
在众多非遗项目中,心意六合拳和淮阳泥泥狗最具代表性。
心意六合拳是周口的传统武术瑰宝,其代表性传承人吕延芝是国家武术高级教练,曾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她编整的《心意六合拳》被选入中华武术文库,并曾应邀赴瑞士讲学,将这一文化遗产传播至海外。
淮阳泥泥狗,又称“陵狗”,是太昊陵特有的传统工艺品,相传是为伏羲守墓的神兽。这些泥塑作品造型奇特,图绘古朴,囊括了200多种奇禽异兽,被誉为“真图腾活化石”。与伏羲文化时代相吻合的考古发现,为这一文化遗产提供了历史依据。
文化传承:非遗与现代城市的融合
近年来,周口市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建立非遗名录体系、开展传承人培训、举办非遗展示活动等方式,推动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2023年,太昊伏羲陵文化旅游区成功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进一步提升了朝祖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周口的非遗文化不仅展现了中原文明的深厚底蕴,更成为了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中国杂技之乡”,周口的杂技艺术远近闻名;逍遥胡辣汤、淮阳黄花菜等非遗美食,更是享誉全国。
在新时代,周口的非遗文化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瑰宝,将继续在传承与创新中熠熠生辉,为这座千年古城注入新的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