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哀伤疗愈的传统智慧
清明节:哀伤疗愈的传统智慧
清明节,这个在每年4月5日前后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先人的追思和对自然的亲近。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一个祭祀、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更是一个踏青郊游、亲近自然的时节。这个融合了自然与人文内涵的节日,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依然在当代社会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帮助人们疗愈亲人离世带来的哀伤方面。
清明节:祭祀与踏青的双重节日
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最初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解释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随着历史的演进,清明节逐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唐代时,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但由于统治者重视儒家治国的战略,以孝行天下,拜扫祭祖之风较为兴盛。唐玄宗把历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归入五礼之中,并下诏规定寒食节扫墓为“五礼”之一,并在清明日前二日,放假三天,上至宫廷下至民间,人们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至此,清明节作为节日开始形成,并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而上巳祓禊除灾的仪式在唐代更加娱乐化,曲水流觞等一系列春天欢宴形式兴盛,上巳节的内容也被融入到清明节中。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成为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传统节日。明清时期,这一习俗得以延续,并逐渐传播到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哀伤疗愈的心理学视角
面对亲人离世,感到痛苦和难过是非常自然的反应。心理学将这种失去亲近的人(多指亲人离世)带来的感受称为“丧失”。这种丧失会给人带来巨大的悲伤,使人体会到被抛弃感、孤独感、失控感、无助感,甚至会有内疚感。这是一个自然、正常的过程,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经历,可以说成长与丧失共存。
每个人对哀伤的反应强度和哀伤反应的时间长短都不一样。有些人会大哭、有些人会麻木、有些人则会愤怒,有些人会沉默……哀伤是多样化和个人化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正常的哀伤大都会减轻。然而也有些人会经历病理性的哀伤——延长哀伤。在失去亲人的6个月后仍存在强烈的、持久的哀伤,还会造成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比如失眠、胃肠功能紊乱、体重减轻等躯体症状和抑郁、焦虑、内疚、愤怒、自杀意念等心理症状,以及回避与他人接触、生活角色受限、工作等社会功能受损。
美国哀伤辅导机构Bo's Place(波之家)提出了哀伤治疗的六个要素,包括:讲述有关死亡的故事,感受支持,认知和情感上的处理,接受死亡的事实,建立与逝者持续性的联结关系,重构死亡的意义。这些要素为理解清明节的疗愈功能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清明节的疗愈意义
清明节通过其独特的仪式和文化内涵,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释放悲伤、完成心理分离的平台。首先,清明节让人们与逝者保持持续性的联结。人是活在关系当中的,与人、物建立各种关系,并在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存在。与去世的人也在建立关系,比如不时在梦中梦见逝者,梦的情景是假的,但梦的情感联结愿望是真的。作为每年一次的公共节日,清明节让人们与逝者保持持续性的联结,也让人们与家族和民族产生联结,以此满足我们面对哀伤时重获控制感和修复孤独感的心理需求。
其次,清明节的祭奠仪式蕴含着强大的疗愈能量。亲人离世,思念和感伤的情绪终究需要释放,于是清明节成为多年来形成的一种表达悲痛的特别方式。清明时节,是一场盛大的祭奠。清理杂草,修整坟墓,祈祷、祭拜,放置鲜花……这些固定的悼念仪式,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人把那些还没有整理好的悲伤、愤怒、委屈、无助、恐惧、内疚等通通拿出来,用文化接受的方式把它们象征性的表达、宣泄。这样哀伤的心理过程,是重构死亡的意义和寻找正面结果,这对丧失有着重要的心理疗愈功能。
经过情绪情感的宣泄后,人们知道并接受逝者已去,完成与丧失客体的分离。只有完成心理分离,才能够重回现实,更好的前行。亲人只留在记忆中,不再依恋,好好活下去乃是对亲人最好的怀念。所以,在心理的层面上,清明祭奠实际也是在祭奠我们自己的过去,是在接受、接纳我们自己的现在。
此外,清明节还象征着生机与希望。它恰好处于春季,万物生长、给人以希望与生命力,象征生机与希望的心理意象,预示着迎接新生活。通过这种自然的衔接,让我们勇敢面对死亡,与思念握手,与哀伤告别,带着爱和希望重回生活。
实用建议:如何应对哀伤
除了参与清明节的祭奠仪式,还有一些实用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应对亲人离世带来的哀伤:
接受自己的感受:允许自己去体验并表达各种情绪,无论是悲伤、愤怒还是无助,这些都是正常的哀伤过程。
与人倾诉:找信任的人聊聊你的感受,比如家人、朋友或心理咨询师,分享能让你感到释怀。
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有助于改善心情和身体健康。
培养新兴趣:尝试新的爱好或活动,这不仅能转移注意力,还能为生活带来新的意义和乐趣。
纪念亲人:通过写日记、制作相册或其他方式缅怀亲人,这有助于你寄托思念并逐渐接受现实。
寻求专业支持:如果情绪影响到日常生活,可以考虑咨询心理健康专业人士。
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互动,加入兴趣小组或志愿者团队,既能结识新朋友,也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
哀伤是我们这一生中必定会面对的事情。致曾经历哀伤或处于哀伤的朋友,我们逝去的爱与痛,都不曾忘记。我们会用独特的方式保持联结,带着留下的祝福和遗憾,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