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钓具产业集群:多方联动推动管理水平提升
威海钓具产业集群:多方联动推动管理水平提升
作为“中国钓具之都”,威海在全球钓具产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全球每10根鱼竿中就有6根来自威海,全市现有钓具生产及配套生产企业1000多家,从业人员超10万人,产能占全球的50%以上。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转型升级的挑战,威海钓具产业正在谋求新的突破。
政策扶持: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威海市政府高度重视钓具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22年发布的《威海市2022年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一批)》中,专门针对钓具产业提出5条扶持政策,包括对新入驻钓具共享工厂的企业给予补贴、对突破核心技术的生产项目给予奖励等。这些政策的出台,为钓具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政策落实方面,政府部门积极行动。例如,光威户外装备有限公司的渔具设备自动化改造项目就获得了96万元的扶持资金。此外,政府还通过举办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金融辅导对接会,为链主企业光威集团综合授信7.8亿元,有效解决了企业的资金需求。
标准化建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标准化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威海钓具行业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包括QB/T1476-2004《钓鱼竿》、QB/T5048-2017《钓具分类和术语》、QB/T5047-2017《钓具安全通用要求》等。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提升产品质量和行业规范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定,争取行业话语权。光威、宝飞龙等企业承担钓鱼竿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制定工作,兴泰金属主导起草了国内的钓具配件行业标准,中恒、海元、良晨等企业牵头制定了仿生饵团体标准。
政府部门通过标准化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开展标准化活动。每年三月组织对上一年度的标准化项目进行资助资金的申报工作,今年共有125个标准化项目提交了资助资金申报材料。
协会作用:搭建产业协同发展平台
威海市钓具行业协会成立于2017年,现有会员企业70家,涵盖了威海地区从事钓具生产及配套、经营的主要企业。协会在信息服务、维权服务、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协会积极组织“民营企业经济大讲堂”活动,帮助企业了解政策,解决困难。自2016年以来新增山东省著名商标2个、省名牌产品4个,马德里国际商标6件,创建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1个。
面对假冒伪劣产品侵害,协会积极申请“威海钓具”集体商标和著作权登记保护。目前,“威海钓具”集体商标已进入申报阶段,这将为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提供有力保障。
协会还积极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打造中国钓具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光威、宝飞龙等企业先后承担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兴泰金属主导起草钓具配件行业标准,中恒、海元、良晨等企业牵头制定仿生饵团体标准。
企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
在政策扶持和协会推动下,威海钓具企业积极转型升级,涌现出一批创新型企业。例如,巧渔夫品牌通过创立自主品牌和直播电商实现快速发展,2023年开通抖音电商账号后,工厂一直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
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实施智能化改造。例如,路亚仿真饵自动涂装流水线技术需求已纳入第二批海洋领域“揭榜挂帅”项目开展技术攻关。整条设备流水线可替代3-4个熟练工,每套设备可为企业节约人力成本约40万元/年。
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参与各类展会和交流活动。威海每年通过举办中国威海国际户外休闲运动产业博览会、中国威海国际渔具博览会,组织企业参加碧海钓具展等展会,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展望未来:多方联动共促产业升级
威海钓具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协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政府的政策扶持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协会的桥梁作用促进了行业协同发展,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则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
然而,威海钓具产业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在智能化改造中实现降本增效,如何在品牌建设中提升国际影响力等。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协会和企业共同探索解决。
未来,威海钓具产业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同时,通过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优化产业生态,推动钓具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实现由“钓具大市”向“钓具强市”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