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岭村:从贫困村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蝶变
董家岭村:从贫困村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蝶变
湖北省赤壁市中伙铺镇董家岭村,曾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如今却成为了乡村振兴的示范村。这个转变,离不开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
土地流转:乡村振兴的第一步
2014年,董家岭村开始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村“两委”班子面对村集体无产业、村民增收无渠道的困境,立足山林资源,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不断引进农业项目,发展村级经济。
起初,部分村民并不理解和支持。有的坚决不同意种茶叶,要求各家各户分散经营。有的认为宁可抛荒,也不能失去荒山。面对这些困难,村支书雷秋林带领村“两委”班子,反复做群众思想工作,宣传土地流转政策,化解群众害怕流转、不相信流转的心结。
在村“两委”班子的努力下,1040亩荒山全部成功对外整体发包,每亩年租金150元,1040亩年租金15.6万元,大家初次尝到了甜头。村民对土地流转的态度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土地流转积极性大增,不断有村民将自己户下的荒山、旱地交给村集体统一流转。村“两委”也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加快土地流转速度,扩大土地流转面积,形成土地流转规模效应。
自2013年成功流转第一块土地以来,到2017年底,董家岭村已流转了6300亩土地给第三方集中连片开发。其中,湖北鹏程公司流转土地700多亩,赤壁市益农公司流转土地700多亩,其他数家小规模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分别流转土地300亩至400亩不等。据粗略统计,按林地每亩每年150元的租赁标准计算,6300多亩土地每年流转收益95万元,4年来已获益370多万元。
生态茶园:产业振兴的突破口
在董家岭村“两委”的领导下,该村茶产业发展提档加速,逐渐形成了董家岭万亩生态茶园。该茶园规划总面积10000亩,自2014年启动以来已建成优质茶叶基地6300亩,其中仅2017年就新增3000亩。该茶园采用“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经营,由湖北鹏程公司、湖北羊楼洞茶业公司等两家公司和10个茶叶专业合作社联合开发,种植优质茶叶,向省级茶叶龙头企业湖北赵李桥茶厂有限公司定点供应鲜叶等原材料。2017年已开始见效益,年产优质砖茶原料3000余吨。
2017年9月,该村又成功引进赤壁娘娘山生态茶业有限公司1250吨茶叶加工项目,有效延伸了产业发展链条,保证后期茶叶基地产销不愁。
人才回流: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董家岭村“两委”没有满足于当前喜人的村级产业发展形势,而是乘胜追击,对外出创业务工人员进行调查摸底,充分利用亲情乡情效应,引领村民返乡创业,助推一批有经验、有技术、有资本的外出打拼村民回乡创业。据统计,目前,该村村民已建成投产的返乡创业项目有星火种植合作社、董家岭养殖专业合作社、益农专业合作社、凤博孔雀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和家居家具厂、凯逸水泥制品厂等,累计完成投资1500多万元,实现年产值7400多万元。
集体、村民双受益
2014年以前,董家岭村没有村级产业支撑,村集体一穷二白,工作运转困难。近年来,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大力促进村级产业规模发展与全村土地集中流转,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提升,至2017年已突破20余万元。而且增收渠道越来越多,集体土地租赁、集体入股分红、集体产业经营、土地流转协调费,等等,前景一片大好。
村级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大批外出务工村民回流本村务工。通过长期聘用、季节及短期用工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村民在本村农业基地从事种植、培土、施肥、打药、除草等工作,基本实现了富余青壮年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据该村统计,2014年至2017年,全村村民仅茶叶基地务工收入就达2000万元,实现年人均增收2200元。
在实现增收的同时,也方便就近务工人员照顾家庭,也有效缓解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受益最大的还是贫困户。近年来,该村充分发挥产业带动力,推进产业扶贫,解决了数十户贫困户脱贫和村民致富问题。截至2017年底,村里存量贫困人口已全部实现脱贫。
乡村振兴的董家岭模式
董家岭村的乡村振兴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其核心在于:一是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作用,二是坚持以产业振兴为突破口,三是注重人才回流和村民参与,四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董家岭村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科学的规划。但只要方向正确,措施得力,就一定能够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