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沂蒙山》歌剧300场:《沂蒙山小调》的传承与创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沂蒙山》歌剧300场:《沂蒙山小调》的传承与创新

引用
豆瓣
9
来源
1.
https://www.douban.com/location/drama/34439654/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2%82%E8%92%99%E5%B1%B1%E5%B0%8F%E8%B0%83/145315
3.
https://www.sohu.com/a/839120067_121218495
4.
http://news.12371.cn/2014/02/18/ARTI1392674215993706.shtml
5.
https://www.tyzxnews.com/static/content/SSMZ/2024-12-19/1319307987667656704.html
6.
http://www.chuiyue.com/ys/24598/player-0-20.html
7.
http://m.cyol.com/gb/articles/2023-12/11/content_99LJnvUa3V.html
8.
https://m.fx361.com/news/2019/0910/9962983.html
9.
https://www.chinanews.com.cn/qxcz/2011/09-13/3323609.shtml

2024年12月18日,民族歌剧《沂蒙山》在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举办首演六周年三百场纪念媒体见面会。这部自2018年首演以来就广受好评的作品,如今已完成300场演出,吸引观众38万余人次,斩获多个国家级重要奖项,成为近年来中国歌剧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沂蒙山》的成功,离不开其对《沂蒙山小调》等民间戏曲、民歌以及现代流行歌曲元素的有机融合。这种创新性的结合方式,不仅让走进剧场欣赏歌剧的观众感到熟悉可亲,也让《沂蒙山小调》再次掀起热潮,成为地方戏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01

《沂蒙山小调》:从抗战歌曲到文化符号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1940年的沂蒙山区,最初是由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用于瓦解敌人、教育群众和鼓舞我军斗志。1953年,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对其进行了改编,将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定名为《沂蒙山小调》。这首民歌与《茉莉花》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蜚声海内外。

02

创新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在《沂蒙山》歌剧中,主创团队巧妙地将《沂蒙山小调》贯穿全剧并进行变格使用,同时融入竹笛、唢呐、琵琶等民族乐器,呈现出浓郁的山东地方风情。这种创新性的融合方式,既保持了传统民歌的艺术特色,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年轻观众也能产生共鸣。

03

沂蒙精神的当代传承

《沂蒙山》歌剧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形式的创新,更在于其对沂蒙精神的深刻诠释。通过海棠、林生等人物的故事,展现了沂蒙人民与八路军“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内核的传承,使得《沂蒙山小调》从一首简单的民歌,升华为承载民族记忆和时代精神的文化符号。

04

走向未来的文化自信

《沂蒙山》歌剧的300场演出历程,见证了传统艺术在当代的新生。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并非只能束之高阁,而是可以通过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正如山东歌舞剧院党委书记、院长李贝所说:“我们院现有交响乐团、民族乐团、歌剧团、舞剧团、合唱团五个业务团,今年每个团都准备了一台精彩节目,内容紧紧贴合文化‘两创’要求,通过创新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从一首抗战歌曲到民族歌剧的华彩篇章,《沂蒙山小调》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沂蒙山》歌剧的成功,也为其他地方戏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只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