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菲斯逼近!NASA DART任务能否拯救地球?
阿波菲斯逼近!NASA DART任务能否拯救地球?
2029年4月13日,一颗名为“阿波菲斯”的小行星将从距离地球仅3.1万公里的轨道上飞掠而过,这是人类首次有机会用肉眼观察到这颗被称为“混沌之神”的巨型小行星。虽然这次飞掠不会对地球造成直接威胁,但它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小行星撞击地球这一潜在风险的关注。
为了应对这种威胁,美国宇航局(NASA)实施了一项名为DART(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的创新任务。2023年9月26日,DART任务的航天器成功撞击了双星系统“迪迪莫斯”(Didymos)的较小卫星“迪莫弗斯”(Dimorphos),这是人类首次尝试通过动能撞击改变小行星的轨道。
撞击后的数据显示,迪莫弗斯围绕迪迪莫斯的运行周期从11小时55分钟缩短到了11小时22分钟,缩短了33分钟。这一结果远超预期,证明了动能撞击技术在行星防御中的可行性。
更令人惊喜的是,来自伯尔尼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计算机模型模拟发现,这次撞击不仅改变了迪莫弗斯的轨道,还对其形状产生了显著影响。模拟结果显示,迪莫弗斯可能由松散的碎石堆积而成,表面没有大型岩石。撞击导致其0.5%到1%的质量被抛射出去,8%的质量重新分布,从而发生了显著的变形和表面重塑。
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小行星的物理性质和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团队负责人Sabina Raducan表示:“撞击前我们并不知道迪莫弗斯的具体构成,但DART任务揭示了更多令人惊讶的发现。例如,迪莫弗斯的组成与龙宫和小行星贝努不同,但它们对撞击的反应似乎非常相似。”
然而,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胁远比人们想象的更为频繁。据统计,2017年至2022年间,每年至少发生一次小行星撞击中国境内事件。前宇航员拉斯蒂·施韦卡特警告说,超过99%能毁灭一座城市的小行星以及90%能摧毁若干国家的小行星尚未被NASA发现。
目前,NASA和欧洲空间局(ESA)都在积极推进行星防御计划。NASA的ARM(小行星重定向任务)计划旨在开展小行星抓捕与轨道重定向,而ESA则联合NASA提出了小行星撞击与偏转评估计划,拟对双星系统开展撞击实验,为行星防御提供技术积累。
尽管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行星防御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如何在采取行动时平衡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风险分配就是一个棘手问题。施韦卡特指出:“最困难的问题在于让各国就风险分配达成共识。有时,让来袭小行星转向意味着有很低概率它会撞向地球的另一个区域。”
历史已经证明,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后果可能极其严重。1908年,一颗直径不超过200米的天体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上空爆炸,将大约770平方英里的森林夷为平地。这一事件提醒我们,行星防御不仅是科幻电影中的情节,更是人类需要认真面对的现实挑战。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具备了应对小行星威胁的能力。DART任务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在行星防御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未来,通过持续的监测和技术创新,我们有望更好地保护地球免受小行星撞击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