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龙骨坡遗址重大发现:首次出土巨颌虎粪便化石
巫山龙骨坡遗址重大发现:首次出土巨颌虎粪便化石
2024年,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迎来了一项重大考古发现:出土了619件哺乳动物化石,并首次在亚洲地区发现了巨颌虎粪便化石。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遗址的考古成果,更为探索东亚地区的人类起源与演化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
什么是龙骨坡遗址?
巫山龙骨坡遗址,又称“巫山猿人遗址”,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距巫山县城约57公里。该遗址于1984年被发现,是欧亚大陆时代最早、内涵最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1996年,龙骨坡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发现以来,龙骨坡遗址已进行了五轮系统发掘。截至2024年,研究人员已从遗址中采集到118种哺乳动物化石和超过2000件石制品。最近的古地磁测年结果显示,这些化石和石制品的形成时间距今200万至250万年,其中超过一半的哺乳动物化石属于上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属种。
2024年度重要发现
在2024年的发掘工作中,龙骨坡遗址取得了多项重要发现。除了前述的619件哺乳动物化石和巨颌虎粪便化石外,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和骨制品。这些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古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发现的意义
这些新发现对于探索东亚地区的人类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吴雁表示,这些出土文物为研究遗址文化面貌特征、地层堆积成因、环境演变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新材料。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指出,龙骨坡遗址保存了180万至248万年前丰富的古人类与古生物遗存、古环境信息,可以追溯三峡地区山河形成史、古生态与古环境变迁史,为东西方远古文化研究,揭示人类起源进化演变,提供了确实可靠依据。
古人类的生活环境与行为
重庆师范大学考古学团队的研究揭示了龙骨坡遗址古人类的生活环境与行为特征。研究显示,200万年前的龙骨坡气候比现在更湿热,植被茂盛,不仅分布有亚热带常绿阔叶乔木、暖温带落叶阔叶乔木等,还有喜干和喜湿的禾本植物和多种喜温暖阴湿的蕨类。这种丰富的植物群为各种动物提供了食物来源,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华南动物区系动物,还有一些横断山附近的西南区特色哺乳动物和一定数量的华北区动物。
更令人惊讶的是,研究发现龙骨坡的古人类在欧亚地区的众多古人类中,最早开发和利用洞穴资源。当时的古人类已开始主动进入洞穴,并把洞穴作为生产石制品、处理动物资源的生产和休憩场所。虽然只能开发利用有条件限制的洞穴,但在远古原始生境下,人类能够主动进入洞穴、开发利用洞穴资源,对生存空间进行开拓并对生活条件进行改变,充分说明该阶段人类智力和生产力水平已经得以提升。
未来展望
2023年8月,龙骨坡遗址正式启动第五阶段的发掘工作,项目发掘面积30平方米,发掘时间为2023年8月至11月。此次发掘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云南大学等多单位、多机构联合进行。
黄万波研究员表示,希望通过第5次考古发掘,发现采集更多古人类化石和石器,寻找更多证据,充实“东亚型”人类起源于长江大三峡的论点,为“巫山人”的定性提供更重要的科学依据,实证三峡地区百万年古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巫山龙骨坡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了百万年前古人类的生活图景,也为探索人类起源这一永恒命题提供了新的线索。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相信,更多关于人类起源与演化的秘密将被逐步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