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花眼的必然选择:渐进多焦点镜片
老花眼的必然选择:渐进多焦点镜片
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球晶状体逐渐硬化、增厚,眼部肌肉的调节能力也随之减退,导致变焦能力降低,出现了视近困难的现象,就是老花。从医学角度来说,40岁以上的人群就已经开始逐渐表现出调节力下降、视近不清的老花症状,老花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我们每个人到达一定年龄都会出现老花。那么发现自己视近困难后,应该怎么矫正呢?今年我们就来介绍下老花眼的必然选择:渐进多焦点镜片。
老花眼的主要视物问题是看近,所以市面上常见的矫正老花眼就是带有放大功能的凸透镜。其实很早的时候,人们确实是通过放大镜来解决老花视近困难的问题。
佩戴老花眼镜有一个最大的麻烦,当我们看近时需要借助凸透镜,当我们看远时就要摘下花镜。人们的视觉需求是忽远忽近,所以就导致花镜必须经常的摘下戴上,非常烦人。有些佩戴者视远时,通过斜视绕开老花镜看物,又十分的不方便和不礼貌。
正是基于上述需求,1775年,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了双光镜片。顾名思义,双光眼镜的特点就是一副镜片上,有远近两个光学分区。看远时通过远用区,看近时通过近用区(记住这两个光区的名称,很重要),一副眼镜完美解决老花眼的视觉需求。因为近用区的叠加透镜外观不同,又出现了平顶双光和圆顶双光。
平顶双光和圆顶双光解决了老花眼一副镜片看远看近的需求,但是人们慢慢的发现它不美观,因为叠加的透镜太明显了,对爱美的中老年人十分不友好,于是“隐形双光”诞生了。它优化了近用区叠加透镜的边缘,使其看上去不那么明显。
便宜的造价和便捷的适应性决定了双光镜片作为老花眼矫正的光学眼镜一直到现在都有很大的市场。但是双光镜片有一个最大的短板,即视觉跳跃性。通过双光镜片视物时,由远及近的视觉有断层和缺失,为视物带来不便的同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1907年,英国人Owen Aves(欧文)首先提出了渐进镜片的概念,1910年,亨利(Heny Ooford Gowlland)开始尝试制作,经过多次实验改进,于1959年投入市场。
这就是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发展。
在外观上,渐进多焦镜片与普通镜片没有任何区别,同时又能维持从远到近全程的清晰视力,解决了双光镜的不足。
渐进多焦点镜片并不是自动变焦的镜片(这个很重要),在镜片上方固定的视远区和镜片下方的视近区之间有一段屈光度连续变化的过渡区域,该区域称为渐进区。在该区域,通过镜片曲率半径的逐渐变小而达到镜片屈光力的逐渐增加。
在外观上,渐进多焦点镜片与普通镜片没有任何区别,同时又能维持从远到近全程的清晰视力,解决了双光镜的不足。无论从镜片的设计到验配,渐进多焦点镜片与传统的老花镜和双光镜都有明显的区别,渐进多焦镜对于镜片的设计和材质以及镜框的选择都有严格的要求。
渐进多焦镜除了有视远区、视近区和渐进区外,还有随渐进区特有设计而产生的变形散光区(像散区)。因为变形散光区的存在,刚开始戴镜时用余光看两侧的物体会有轻微变形,并且转动头部时周边物体会有轻度的晃动感,但是通过一定时间的佩戴,大部分人在3—5天左右会适应这种漂浮的感觉。
另外,多数人因为习惯了低头看近距离的物体,在使用渐进多焦镜时,由于视近区本身处于镜片的下方,因此,通常需要转动眼球从下方的视近区看近距离的物体,而不是转头。这些习惯上的改变经过有意识的训练通常在1周左右都可以适应。
渐进多焦镜采用特殊的镜片设计,不同的分区有不同的作用,因此镜片与眼睛的相对位置就非常重要。如果镜片经常下滑或者歪斜,导致对应的区域位置变化,就容易出现模糊、头晕等症状,从而影响戴镜者的视觉体验。
因此,需要选择较为稳定的镜框设计,同时为了使镜架稳定在鼻梁上,需要选取带有可调鼻托的镜架。另外,如果镜片框架较小,四个区域相对的面积就较小,甚至有时会牺牲部分视近区,造成视近区域不足而出现看近不清的情况。
渐进多焦镜验配流程比较复杂,对于镜框的选择、瞳距瞳高等配镜参数和验光的准确度要求很高,可以这么理解,合格的验配技术比产品本身更重要。
本文简单介绍了渐进镜片的由来和发展,老花眼验配渐进多焦点是必然。虽然目前大多数的验配技术不达标,但是我们可以预见不久的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技能人才的提升,渐进多焦镜片的市场一定是应用级别的。
现代化的车房车削技术赋予了渐进多焦镜片更多的适应性设计,以及更新换代的不断技术升级。下几期我们会再介绍下渐进多焦镜片的不同工艺和优化性能,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