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过大年:红团里的年味与乡愁
莆田过大年:红团里的年味与乡愁
春节前夕,福建莆田的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与全国其他地方不同,莆田人过年不仅在除夕,更会在正月初四或初五再过一次年,这个独特的习俗被称为“做大岁”。这一传统源自460多年前的抗倭历史,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犯福建,攻陷兴化府城(今莆田),烧杀抢掠长达两个月,造成巨大灾难。次年正月,戚继光率军击败倭寇,百姓于二月初返回家园,在二月初四补过春节以示纪念。为方便农事安排,后来改在正月初四或初五“做大岁”。
红团:莆田人的甜蜜记忆
在莆田,红团是过大年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美食。这种用糯米粉做皮,包裹绿豆或糯米馅的传统小吃,不仅美味可口,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红团的制作过程十分讲究。首先需要将糯米粉和普通面粉按3:1的比例混合,加入红心火龙果汁调色,再慢慢加入温水揉成柔软的面团。馅料则有多种选择:绿豆馅需要将绿豆提前浸泡一夜,煮熟后加入白糖搅拌均匀;糯米馅则是将糯米蒸成干饭,再用文火煮至粘软。此外,还有红薯馅、红豆馅等多种口味。
包制红团时,先将面团分成小剂子,擀成薄片,包入馅料后捏紧收口。最关键的是使用特制的木质模具(俗称红团印)压制成型,模具上刻有福、禄、寿、喜等吉祥字样或图案。最后,将成型的红团垫上鸡蕉叶(一种特殊的叶子),放入蒸笼中大火蒸约20分钟。
刚出锅的红团色泽鲜艳,红艳艳、香喷喷、亮闪闪,令人垂涎欲滴。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圆形寓意团圆,红色象征喜庆,甜味寄托着人们对甜美生活的向往。在莆田,无论是春节、元宵还是婚嫁喜庆,红团都是不可或缺的佳品。
独特的年俗传统
除了做大岁和红团,莆田还有许多独特的春节习俗。比如,莆田的春联与众不同,上面有一抹白色,称为“白额春联”。这种特别的设计源于对抗倭英雄戚继光的缅怀,白色象征着对逝去亲人的哀思,红色则寓意着对新生活的向往。
正月初二是莆田人特有的“探亡日”,这一天不走亲访友,而是留在家中祭奠先人。到了正月初三,莆仙人会举行“做大寿”仪式,用十盘担(一担十盘)装满吉祥食物,寓意十全十美。
热闹非凡的元宵狂欢
莆田的元宵节更是别具一格,从正月初三一直持续到二月初二,长达一个月之久。各地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荔城区江东村会搭建高达数米的桔塔,涵江区芳山村则有挑十盘担的传统,仙游县麟山村会表演千人游灯和千年傩舞,湄洲岛则有妈祖金身巡安布福的盛大仪式。
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展现了莆田人民敬天祈福、乐观向上、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它们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体现了莆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如今,虽然时代在变迁,但莆田人依然坚守着这些传统习俗。每年春节,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千里迢迢赶回家乡,与亲人团聚,共同度过这个充满历史意义的节日。这份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正是莆田人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