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汉代经典名方剂量揭秘:真相竟是这样!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汉代经典名方剂量揭秘:真相竟是这样!

引用
搜狐
11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511456769_121124389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777929
3.
https://zhuanlan.zhihu.com/p/533078245
4.
https://www.sohu.com/a/293694901_99917622
5.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949c2466507b1bd23d7c37c85c050919
6.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1f7c0vm0ct2t0m802v1b0aq0km079754&site=xueshu_se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C%8B%E5%BA%A6%E9%87%8F%E8%A1%A1
8.
http://m.zhongyoo.com/paozhi/3417.html
9.
http://www.med126.com/tcm/2014/20140220223004_768070.shtml
10.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yyxb200205005
11.
http://cqgkyy.cn/html/3/content/21/03/1207.shtml

汉代经典名方的剂量问题,一直是中医学界争论的焦点。《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著作,其方剂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然而,由于汉代度量衡制度与现代不同,加上古方用药习惯的差异,使得这些经典方剂的实际用量成为了一个复杂而深奥的课题。

01

汉代度量衡与现代换算

要理解汉代医方的剂量,首先需要了解汉代度量衡制度与现代的差异。根据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汉代的度量衡单位与现代有显著不同:

  • 长度单位:汉尺约等于23.1厘米
  • 重量单位:汉代1两约等于13.92克(根据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考证)
  • 容量单位:汉代1升约等于200毫升

这些换算关系为我们理解古方剂量提供了基础。然而,仅仅依靠度量衡换算还不能完全解释古方用药量的差异。

02

《伤寒论》药物剂量的争议

《伤寒论》中的药物剂量问题,历来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主要的争议焦点在于如何理解和换算古方中的“两”这一重量单位。

  1. 度量衡换算派:以吴承洛、柯雪帆等学者为代表,主张严格按照汉代度量衡进行换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吴承洛在《中国度量衡史》中考证的1两=13.92克,这一观点在现代经典名方研究中被广泛采用。

  2. 临床常用量派:有学者认为应根据现代临床常用量来估计古方剂量。如1979年出版的《伤寒论选读》中,将汉代的1两折合为3克。但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缺陷,因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医生的用药习惯差异很大,难以统一标准。

  3. 药物比重推算派:通过特定药物的单位体积比重来推算古方剂量。如陈家骅氏等通过《金匮要略》中乌头桂枝汤的煎煮法,推算出东汉1两合8克。但这种方法同样存在争议,因为古代文献记载可能存在误差,且药物比重会因产地、炮制方法等因素而变化。

03

古代方药炮制方法的影响

除了度量衡差异外,古代方药的炮制方法也是影响实际用药量的重要因素。汉代的用药习惯与后世有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先称量后炮制”的特点上。

以《伤寒论》中的麻黄汤为例,其组成为: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如果按照“先称量后炮制”的方法,麻黄需要先称量三两,然后再去除枝节;桂枝需要先称量二两,再去皮。这些炮制步骤都会导致实际用药量比记载量要少。

这种用药习惯在唐代以后发生了变化。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明确指出:“凡药治择熬炮讫,然后称之以充用,不得生称。”这表明从唐代开始,中药的使用改为“先炮制后称量”,与现代用药习惯一致。

04

历史演变与启示

从汉代到唐代,中药使用方法的演变反映了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汉代“先称量后炮制”的方法,体现了当时对药物炮制的重视,但这种做法也导致了实际用药量的不确定性。而唐代以后改为“先炮制后称量”,不仅使剂量更加准确,也便于临床应用。

这种演变对现代中医临床具有重要启示。在使用经典名方时,不仅要考虑度量衡的换算,还要充分理解古方用药习惯的差异。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也要不断优化和改进,以适应现代临床需求。

汉代经典名方的剂量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课题,涉及历史学、考古学、药学等多个学科。通过度量衡考证、临床实践和历史演变的综合分析,我们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正是中医药学能够传承千年的基石。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