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假肢:让截肢患者重获新生
电动假肢:让截肢患者重获新生
一位9岁因病截肢的贵州小伙,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研制出智能电动假肢,不仅改变了自己,也给更多截肢患者带来了希望。这个故事展现了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让我们看到了电动假肢在康复医学中的巨大潜力。
从学渣到博士:一个截肢少年的逆袭之路
2021年10月,一则“逆袭变装”视频在网络上走红,获得117万点赞。视频中,一位贵州小伙展示了自己从9岁截肢到博士毕业的蜕变历程。这位名叫孙小军的年轻人,用自己的故事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逆袭”。
2002年,9岁的孙小军因为生病导致右下肢截肢。面对命运的打击,他没有选择消沉,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从学渣变成学霸,他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之后又获得奖学金赴日本东京大学深造。
在使用传统假肢的过程中,孙小军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假肢就像“只有骨头和关节,没有肌肉”的腿,缺乏动力支持,使用起来非常不便。于是,他决定自己研制一款带有“肌肉”的电动假肢。
2015年,孙小军重返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选择了智能机械信息学专业,将智能电动假肢作为研究方向。经过6年的努力,他成功研制出第八代智能电动假肢,这款假肢不仅外观炫酷,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正常行走。
电动假肢:从“马车”到“电动汽车”的跨越
传统的假肢就像马车,需要外在动力才能前进。而电动假肢则像是电动汽车,内置动力系统,能够主动提供助力。这种创新性的设计,让假肢从被动变为主动,大大提高了使用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BionicM智能电动假肢机器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基于先进的四芯片AIoT平台,通过多种传感器感知用户的姿态、意图和环境变化,适时提供动力辅助,帮助用户在各种场景下自如行走。
这种智能假肢不仅减轻了用户的疲劳感,还避免了长期使用传统假肢可能带来的二次损伤。它通过机器学习不断优化调节,帮助使用者轻松行走,同时也为未来的健康管理提供了可能。
康复新希望:电动假肢让生活更美好
电动假肢在截肢术后康复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与传统假肢相比,电动假肢能够更好地适应患者的需要,提供更精确的控制和助力。
对于下肢截肢者来说,电动假肢通过控制电机输出扭矩,实现主动屈伸,帮助患者完成上下楼梯、跨越障碍等动作。这种主动发力的设计,让患者能够更早开始康复训练,提高训练效果。
美国犹他大学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电动假肢的效果。研究团队开发了一套轻型动力外骨骼,通过电机、微处理器和先进算法帮助下肢截肢者行走。实验数据显示,使用这种外骨骼后,截肢者的能量消耗平均降低了15.6%,相当于卸下一个26磅重的背包。
一位参与实验的截肢者Stan Schaar表示:“我第一次使用它时,感觉我的肌肉完全与这个外骨骼融合在一起,穿上它能够移动得更快。它帮助我的腿部放松,向前移动并行走,戴上它我可以行走数英里,因为它协助于我的肌肉运动。”
未来展望: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电动假肢技术的发展,为截肢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从最初的简单替代品,到现在的智能电动假肢,科技的进步正在不断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动假肢有望实现更精准的控制和更自然的运动。同时,其成本也有望进一步降低,让更多患者能够享受到这项技术带来的便利。
电动假肢不仅是一种医疗设备,更是一种生活工具。它让截肢患者能够重新获得行走的能力,重拾生活的信心。正如孙小军所说:“智能电动假肢就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生活。”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电动假肢将在未来的康复医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帮助更多患者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