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七姊妹山: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的生态守护者
湖北七姊妹山: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的生态守护者
2022年12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这一荣誉不仅体现了七姊妹山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卓越成就,也标志着中国在自然保护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境内,地处武陵山脉余脉,总面积达34550公顷。这里不仅是洞庭湖水系湖南沅江第一大支流酉水的发源地,也是长江中游重要支流清江的分水岭。保护区地势西北高西南低,最高峰火烧堡海拔2014.5米,最低处海拔650米,相对高差达1364.5米。
保护区内的地质地貌复杂多样,由喀斯特地貌发育而成,山系主要由七姊妹山、秦家大山和八大公山三个大的山脊绕贡水支流和酉水源头构成。气候上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气候呈现明显的垂直差异。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理想栖息地。
生态保护的显著成效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0年,最初为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仅为1700余公顷。经过多年的努力,保护区于200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保护区管理局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2024年10月,国家生态环境部组织的评估专家组对七姊妹山保护区进行了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现场评估。专家组一致认为,保护区自然资源禀赋优越、基础设施完备、管理技术人员充实。保护区内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栖息地保持稳定,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主要保护对象得到了较好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增强,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明显提高。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分布有大面积原始珙桐群落,珙桐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此外,保护区还栖息着金猫、斑羚、红腹角雉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
值得一提的是,保护区还保存着810公顷亚高山泥炭藓沼泽湿地,这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亚高山湿地之一。湿地内生物多样性丰富,为众多动植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
生态保护的启示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成功经验为全球生态保护提供了宝贵借鉴。保护区通过科学管理、社区参与和国际合作,实现了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决心和能力,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未来,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继续秉持“保护优先、科学管理、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提升保护能力和科研监测水平,为全球生态保护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