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垦创新生态胶园模式:让橡胶林变成“绿色银行”
云南农垦创新生态胶园模式:让橡胶林变成“绿色银行”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一片片橡胶林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不是普通的橡胶林,而是云南农垦集团创新推出的“生态胶园”。这种新型种植模式不仅让胶农的收入翻了几番,更让橡胶林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
从“单一种植”到“立体生态”
传统的橡胶种植模式较为单一,橡胶树下往往空无一物,不仅土地利用率低,还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云南农垦的生态胶园则完全不同。他们采用了“山顶戴帽、山腰系带、足底穿鞋”的立体种植模式,在橡胶林中套种了珍贵苗木、热带水果、咖啡等多种作物。
这种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橡胶树为其他作物提供了遮阴,而间作的作物又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生物多样性。景洪农场党委书记罗继平介绍说:“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增加了胶农的收入,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数据显示,通过生态胶园模式,每亩土地的产值可以增加1500元,土地利用率提高了30-40%。在孟定农场,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胶农们不仅种植橡胶,还种植香蕉、坚果等经济作物,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
云南农垦的目标更是雄心勃勃:到2025年,云南橡胶产业综合产值要达到60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00亿元,工业产值300亿元,服务业产值200亿元。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突破1000亿元。
生态效益同样亮眼
生态胶园模式的推广,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在省热作所的千亩试验示范基地,记者看到,这里的橡胶林下不仅种植了经济作物,还特意保留了部分野生植物,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这种模式可以有效保护水土,涵养水源,同时还能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省热作所副所长陈克难介绍说。通过这种方式,橡胶林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作物种植区,而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生态系统。
从试验到推广
目前,云南农垦已经在全省建立了26875亩生态胶园示范区。在景洪农场和东风农场,生态胶园的种植模式已经趋于成熟。在孟定农场,通过合作社的形式,越来越多的胶农开始参与到生态胶园的建设中来。
省农垦总局局长白建坤表示,下一步,云南农垦将依托科研院所的力量,进一步完善生态胶园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同时加大推广力度,让更多胶农享受到这一创新模式带来的红利。
未来展望
云南农垦的生态胶园模式,不仅为解决橡胶产业面临的困境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更为全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这种既注重经济效益,又兼顾生态效益的发展模式,正是乡村振兴战略所倡导的方向。
正如白建坤所说:“生态胶园建设应坚持规划先行、科技引领、示范带动、效益兼顾的基本原则,根据我省植胶区气候、地形、地势及土壤等自然条件综合分析、分步实施、逐步推进。”
在云南的热带雨林中,这片创新的“绿色银行”正在为当地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全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