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千年古柏与三台小明湖:绵阳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梓潼千年古柏与三台小明湖:绵阳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在四川绵阳,一棵2300年树龄的“古柏王”静静地矗立在梓潼县演武镇的柏林湾,而几十公里外的三台县,曾经污染严重的小明湖如今已恢复清澈,成为城市的一颗生态明珠。这两个看似不同的故事,共同展现了绵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不懈努力。
梓潼千年古柏:活着的绿色历史
“古柏王”位于梓潼县演武镇东山村,这棵被誉为“蜀道奇观”的古柏已有2300年的历史。它高约24米,树干粗约6.7米,需要三四个人才能环抱住整棵树。最令人惊叹的是它的树冠,覆盖面积达到45平方米,犹如一把巨型大伞,为过往行人遮风挡雨。
“古柏王”所在的七曲山古柏林占地700余亩,是全国最大的纯古柏林,被誉为“森林化石”。这里生长着2万余株千年古柏,它们根连枝接,擎天挺拔,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这片古柏林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还是研究古蜀道历史和自然演替的“活标本”。
小明湖的重生:从污染到生态景观
与千年古柏的沧桑相比,小明湖的故事则是一个关于生态修复的现代传奇。2020年之前,这个位于三台县涪江之上的湖泊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上游沿线的秸秆、生活污水、垃圾杂物等大量进入湖中,不仅影响城市美观,还威胁着城市取水安全。
面对严峻的环境挑战,三台县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县财政每年投入100多万元,通过政府采购形式购买专业服务,建立“日清日洁”的打捞、保洁、管护机制。同时,相关乡镇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加强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严禁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等下岸。
经过持续治理,小明湖重现清澈,成为三台县城区的重要水源保护地。如今的小明湖波光粼粼,垂柳依依,青山倒映,如诗如画,成为市民休闲和游客打卡的新去处。
绵阳的生态答卷:从保护到发展
梓潼千年古柏与小明湖的故事,是绵阳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绵阳以实施“生态美市”战略为抓手,用实际行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在大气环境方面,与2014年相比,2021年绵阳市城区PM2.5年均浓度下降25.5%,PM10年均浓度下降30.5%,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8.8%,提高了12.4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更是大幅提升,国、省控地表水断面Ⅰ~Ⅲ类比例从2011年的85.7%上升到100%,连续五年稳定保持。
绵阳还建立了42个自然保护地,包括1个大熊猫国家公园、13个自然保护区等,实际落图总面积5726.82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28.28%。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6%,国土绿化覆盖率达到70.46%。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数据,绵阳有野生大熊猫418只,坐实“中国大熊猫第一市”的美誉。
从千年古柏的守护到小明湖的重生,从大气污染治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绵阳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