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孙悟空竟是淮河神兽巫支祁?
揭秘:孙悟空竟是淮河神兽巫支祁?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以其独特的形象和非凡的神通,成为了中国文学中最受欢迎的角色之一。然而,关于孙悟空的原型,学术界一直存在多种猜测。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孙悟空的原型可能是淮河水怪“巫支祁”。这一观点最早由鲁迅先生提出,近年来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讨论。
巫支祁:淮河神兽的神秘传说
巫支祁,又名无支祁,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怪。据《山海经》记载,巫支祁“形若猿猴,金目雪牙,轻利倏忽”,具有惊人的力量和速度。在唐代李公佐的《古岳渎经》中,巫支祁被描述为“力逾九象,搏击腾窜疾奔,轻利倏忽”的神兽,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危害百姓。
巫支祁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时期。相传,巫支祁出生在豫南桐柏山中的花果山,自称为淮涡水神。他娶龙女为妻,生了三个儿子,都是神通广大的魔头。巫支祁在淮河中建有龙宫,并在河南省的光山县北、安徽省的霍邱县西和怀远县东建立了三座宫殿,让三个儿子各镇守一方水域。他不仅在淮河中兴风作浪,还扩张势力至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使千里之内木魅、水灵、山妖、石怪都听从他的命令。
大禹治淮时,巫支祁作怪,风雷齐作,木石俱鸣。禹很恼怒,召集群神,天神庚辰(一说应龙)擒获了无支祁。无支祁虽被抓,但还是击搏跳腾,谁也管束不住。于是禹用大铁索锁住了他的颈脖,拿金铃穿在他的鼻子上,把他镇压在淮阴龟山脚下,从此淮水才平静地流入东海。
巫支祁的形象与孙悟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者都具有猿猴的外貌特征,拥有超凡的力量和速度。巫支祁的“金目雪牙”与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如出一辙,而巫支祁被大禹镇压的故事也与孙悟空被如来佛祖镇压在五行山下的情节颇为相似。
孙悟空原型考证:学术界的争议与共识
关于孙悟空的原型,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印度神猴哈奴曼说:胡适先生最早提出这一观点,认为孙悟空的形象可能源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哈奴曼保护罗摩王子,征服了楞伽的敌人,夺回悉达,陪他们凯旋,回到阿约爹国。罗摩凯旋后感谢哈奴曼之功,赐他长生不老的幸福。然而,这一观点存在诸多疑点。首先,《罗摩衍那》属于婆罗门教经典,而唐代印度佛教大举传入中国,佛教不太可能鼓励和帮助“外道”的《罗摩衍那》东传。其次,吴承恩对佛教知识的了解有限,不太可能接触到《罗摩衍那》。
中国水怪无支祁说:鲁迅先生提出,孙悟空形象由无支祁演变而来。他认为,吴承恩熟悉唐人小说,《西游记》中受唐人小说影响的地方不少。无支祁作为唐代就出现的类似猿猴的水怪形象,具有“金目雪牙,力逾九象,搏击腾窜疾奔,轻利倏忽”的特点,孙悟空原形已经具备。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认为孙悟空必然是在中国本土由此演变而来。
综合典型说:季羡林先生认为,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是综合了印度和中国元素的产物。他指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与《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差异。孙悟空的形象更像是一种文化融合的产物,既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又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除了上述观点外,还有学者提出孙悟空的原型可能是胡僧、唐代高僧车奉朝或石磐陀等。然而,这些说法都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难以令人信服。
《西游记》的创作背景与文化意义
《西游记》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玄奘法师赴印度取经的历史事件。玄奘从长安出发,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家,历尽艰难险阻,最终于贞观十九年(645年)返回长安,带回佛经657部。这一壮举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
玄奘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对取经事迹进行了夸张性的描绘,并添加了一些神话色彩的故事。此后,随着唐僧取经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其虚构成分也越来越多,逐渐成为民间文艺的重要题材。宋时的南戏《陈光蕊江流和尚》、金代院本《唐三藏》、元代刊行的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以及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等作品,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时,不仅借鉴了这些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还融入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吴承恩一生善良正直,为人低调,天真浪漫,富于幻想,涉猎广博,聪明过人。他曾任长兴县丞,因难以实现抱负和理想,弃官经商,历经无数失败,对现实社会产生不平和愤慨。在“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的思想下,用极其平静的心态著成这部作品。
《西游记》的创作背景还包括明清时期的文化氛围。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繁荣阶段,为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提供了更多的素材积累和更好的文化氛围。吴承恩自幼家境清贫,勤奋好学,早年博览群书造就了深厚的文学底蕴。但多年科考不中以及在官场的遭遇,让他加深了对官场、考场腐败的认识。官场科举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使得他更多地寄情于创作志怪小说,表达内心的愤懑,抒发郁结。
《西游记》作为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反映明代社会现实的百科全书。通过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角色的塑造,吴承恩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善恶、社会的黑暗与光明。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唐僧的执着信念、猪八戒的贪恋世俗、沙僧的忠诚老实,都成为了中国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性格象征。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西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语言。
结语
关于孙悟空的原型,虽然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但巫支祁说因其丰富的文献支持和形象相似性,获得了较多学者的认可。无论孙悟空的原型来自何处,这个形象都凝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早已超越了原型考证的范畴,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