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凯带你探秘大雁塔:一座承载千年文化记忆的佛塔
崔凯带你探秘大雁塔:一座承载千年文化记忆的佛塔
在西安这座千年古都的南郊,矗立着一座见证了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标志性建筑——大雁塔。这座始建于公元652年的唐代砖塔,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四方楼阁式砖塔,更是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的“时间胶囊”。近日,著名考古学家崔凯做客“美谈”第四期,为我们揭示了这座千年古塔背后的历史奥秘。
崔凯,作为联拍在线鉴定专家、泓古代(中国)艺术研究学社社长,拥有近二十年的中国古代艺术品研究经验。他不仅在陶瓷、造像等领域造诣深厚,更曾在北京嘉德、中汉等拍卖会上多次成功“捡漏”,以独到的眼光和扎实的学识在收藏界享有盛誉。此次,他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探寻大雁塔背后的历史故事。
一座因取经而建的佛塔
大雁塔的建造,与一位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密切相关——玄奘。公元627年,年轻的僧人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千辛万苦,穿越沙漠戈壁,最终到达印度取经。17年后,他带着657部佛经、7尊佛像和大量舍利返回长安,轰动朝野。
为了妥善保存这些珍贵的佛教典籍和圣物,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奏请朝廷,在大慈恩寺内建造一座佛塔。这座塔最初为五层,后经多次修缮和扩建,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七层楼阁式砖塔,通高64.5米,底层边长25.5米,气势恢宏,雄伟壮观。
考古发现揭示历史真相
2001年春夏之交,在西安大雁塔区三召村北岭的西安南绕城高速公路工地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新莽时期的小泉直一制范遗址。出土的百余件小泉直一残陶范母,不仅为研究新莽时期的钱币铸造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也反映了当时长安作为都城的经济繁荣景象。
文化遗产的见证者
大雁塔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载体,更是一座文化宝库。塔内保存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由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写,记录了玄奘取经和译经的经过,是研究唐代佛教发展的重要文献。此外,塔内还珍藏着玄奘从印度带回的贝叶经和大量佛舍利,这些珍贵文物见证了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
从佛教圣地到文化地标
大雁塔在唐代不仅是佛教活动的中心,更是科举文化的象征。唐代进士及第后,有在大雁塔题名的传统,这一习俗被称为“雁塔题名”。许多著名诗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曾在此留下墨宝,为这座古塔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历经1300多年的沧桑,大雁塔见证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兴衰,也见证了西安这座古都的变迁。1961年,它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今,大雁塔不仅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更成为了中国佛教文化和丝绸之路历史的重要象征。
站在大雁塔下,仰望其巍峨身姿,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这座承载了无数故事的古塔,将继续见证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