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童谣:唤醒你的童年记忆
广州童谣:唤醒你的童年记忆
“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嚼子姜;子姜辣,买蒲达蒲达:苦瓜。;蒲达苦,买猪肚;牛皮薄,买菱角;菱角尖,买马鞭;马鞭长,起屋梁;屋梁高,买张刀;刀切菜,买箩盖;箩盖圆,买条船;船浸底,浸亲两个番鬼仔番鬼仔:洋人小孩子。;一个蒲头蒲头:露出水面。一个浸底浸底:在水面下。;一个摸茨菇,一个摸马蹄。”
这首《月光光》是许多广东人童年的回忆,也是粤语童谣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一首简单的儿歌,更承载着岭南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粤语童谣的历史渊源
粤语童谣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民初时期,主要在广东、广西等粤语地区流传。这些童谣由民众口口相传,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鸦片战争时期,已有《三元里抗英》等反映时政的童谣出现。1919年北京大学发起的歌谣学运动,进一步推动了粤语童谣的传播和发展。
经典童谣赏析
《落雨大》:城市生活的生动写照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
这首童谣描绘了下雨天城市街道被淹的场景,展现了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阿哥担柴卖,阿嫂穿花鞋,既反映了市井生活的艰辛,又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凼凼转》:童趣盎然的游戏歌谣
“凼凼转,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五月初五系龙舟节啊,亚妈佢叫我去睇龙船;我唔唔:不。唔去睇,要去睇鸡仔;鸡仔大,搦搦1:nik7,拿。去卖;卖咗咗:了。几多钱?卖咗几多只啊?我买只风车仔,佢佢:代词,它、他或她。转得好好睇睇:看。。”
这首童谣常被用作游乐场旋转木马的背景音乐,其欢快的旋律和富有节奏感的歌词,深受儿童喜爱。它不仅是一首游戏歌谣,更蕴含着岭南地区的民俗风情。
《头啖汤》:历史记忆的另类记录
“叮当当,没人装;眼尚明,难心安;咕噜噜,头啖汤;你不喝,我先装;呜呼呼,喝精光;石头出,剪刀藏;嘻哈哈,莫惊慌;下一顿,你做汤。”
这首看似简单的童谣,实则暗含深意。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在饥荒中挣扎求生的悲惨景象。通过这种看似轻松的儿歌形式,历史记忆得以代代相传。
当代传承与创新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粤语童谣面临着传承危机。许多幼儿园教师不会粤语,导致孩子们失去了学习这些传统歌谣的机会。然而,仍有一些有识之士在为传承粤语童谣而努力。
广州一些学校不仅让孩子们传唱传统粤语童谣,还鼓励他们创作新的童谣作品。例如,有学生创作了反映现代生活的《手机歌》:“手机手机真好玩,爸爸妈妈都爱玩;吃饭玩,睡觉玩,走路也玩不停歇。”
这些创新尝试,既保留了粤语童谣的传统韵味,又融入了时代特色,为这一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粤语童谣不仅是儿童的欢乐源泉,更是岭南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广府人的乡土情结,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些优美的童谣继续传唱下去,让这份文化记忆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