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AI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助力精准医疗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AI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助力精准医疗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在人工智能(AI)辅助内镜检查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在《NEJM医学前沿》主办的第27期NEJM主编论坛上,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展示了其在AI技术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发广泛关注。
AI辅助结肠镜检查准确率达81.71%
在此次论坛上,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杨莹韵副教授代表杨爱明教授团队,分享了AI辅助结肠镜息肉检出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AI系统能够实时识别结肠镜检查中的息肉,准确率高达81.71%。
这一技术突破具有重要意义。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和切除息肉是预防结直肠癌的关键。然而,传统结肠镜检查中,医生可能会因视觉疲劳或经验不足而漏诊。AI辅助系统的引入,不仅提高了息肉检出率,还能帮助医生进行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探索AI与免疫治疗副作用的关系
钱家鸣教授团队则聚焦于AI技术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结肠炎中的应用。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密切相关。通过分析32名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粪便样本,研究团队发现结肠炎型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与非结肠炎型患者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而言,结肠炎型irAE患者中拟杆菌门的丰度较低,变形菌门的丰度较高,拟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的丰度较低,肠球菌属的丰度较高。此外,产丁酸菌的总丰度也低于非结肠炎型irAE患者。
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理解免疫治疗副作用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临床医生在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AI技术在消化内镜检查中的广泛应用
除了上述两项重要研究,AI技术在消化内镜检查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早期胃癌的诊断中,AI系统能够辅助识别病变区域并判断浸润深度,有助于及早制定治疗方案。在食管疾病方面,AI可以用于识别巴雷特食管和食管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此外,AI系统还能检出肠道息肉和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为临床医生提供有力支持。
未来展望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消化内科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从辅助诊断到治疗决策,从影像分析到病理诊断,AI技术正在为医疗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在这一领域的持续创新,不仅体现了其作为国内顶尖医疗机构的实力,更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更精准、更高效的医疗服务。
可以预见,未来AI技术将与临床实践更深度融合,为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带来新的突破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