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的五言古诗
东汉时期的五言古诗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此诗为《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看似写神话传说,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人为地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伴侣,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
那遥远而亮洁的牵牛星,那皎洁而遥远的织女星。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因为相思而整天也织不出什么花样,她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只隔了道清清浅浅的银河,两界相离也没有多远。隔在清清浅浅的银河两边,含情脉脉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
作品简介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此诗为《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看似写神话传说,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人为地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伴侣,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抒发了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使得此篇情景交融、境界非凡。
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作品赏析
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可执着,牵牛也皎皎,织女也迢迢。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
中间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里悲伤不已。“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句子的结构。“擢”者,引也,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札札”是机杼之声,“杼”是织布机上的梭子。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
结尾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
这首诗感情浓郁,真切动人。全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诗主要写织女,写牵牛只一句,且从织女角度写,十分巧妙。从织女织布“不成章”,到“泪如雨”,再到“不得语”,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诗对织女的描写很细腻,抓住了细节,如“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同时,“札札弄机杼”又是动态的描写。这样,人物就在这样的描写中跃然而出。
创作背景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在中国,关于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经·小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俶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可见中汉末三国时期牵牛和织女的故事大概已经定型。《迢迢牵牛星》即依牵牛和织女的故事情节创作而成。
作者简介
佚名,亦称无名氏,意指身份不明或尚未了解姓名的人,也指不愿透露姓名的人。由于创作时间久远或来自民间等原因,有些文学、音乐作品作者的真实姓名无法考察,就会用佚名作为作者名称。有些集体创作的作品也会把作者标为佚名。
作品评价
明·陆时雍·《汉诗菁华录笺注》:末二语就事微挑,追情妙绘,绝不费思一点。
明末清初·王夫之·《古诗评选》:终始咏牛、女耳,可赋、可比、可理、可事、可情。全于若不尔处设色。
清·沈德潜·《古诗源》:相近而不能达情,弥复可伤,此亦托兴之词。
“五言之冠冕”——古诗十九首
共19个词条1397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