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六亲不认?来看看古人的家庭观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六亲不认?来看看古人的家庭观

引用
澎湃
12
来源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271525
2.
https://m.163.com/dy/article/HKDBPM4Q0553WNUD.html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81%E6%81%B6/1063303
4.
http://paper.people.com.cn/rmzk/html/2019-12/24/content_1963217.htm
5.
http://www.qstheory.cn/llwx/2019-07/08/c_1124721755.htm?ivk_sa=1023197a
6.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17A05XC100
7.
https://m.toutiao.com/a6889348917138293259/
8.
http://www.bj148.org/wh/bl/zh/202006/t20200602_1573386.html
9.
https://www.qinfeng.gov.cn/info/1064/207577.htm
10.
http://www.jsllzg.cn/a/200904/t20090402_5111.shtml
11.
https://sfj.xuancheng.gov.cn/News/show/1570614.html
12.
http://wenming.cn/wmpl_pd/zmgd/201502/t20150209_2445116.shtml

“六亲不认”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但你是否知道“六亲”具体指的是哪些亲人?在中国古代,家庭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严谨。从《左传》到《道德经》,再到《后汉书》,不同时期对“六亲”的定义虽有差异,但都强调了血缘关系的重要性。例如,《左传》将父母、兄弟、姐妹以及父母的兄弟姐妹纳入“六亲”范畴,而《道德经》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妻子和妻子的兄弟姐妹。到了《后汉书》,这一概念进一步演变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舅舅舅妈、叔叔伯伯、姨妈姑姑和岳父岳母。

与“六亲”密切相关的还有“九族”这一概念。关于“九族”的界定,历史上存在三种主要观点:一种认为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另一种则主张涵盖从高祖到玄孙的所有直系亲属;还有一种说法源自秦国商鞅变法时期的“夷三族法”,即父母、兄弟和妻子三个亲族。这些复杂的亲属称谓和体系,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家庭关系的高度重视。

在古代中国,家庭伦理规范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更被纳入法律体系。《唐律》中的“十恶”条款,就是对严重违反家庭伦理行为的法律制裁。其中,“恶逆”“不孝”“不睦”三项直接涉及家庭关系。比如,“不孝”包括控告或咒骂祖父母、父母,在祖父母、父母在世时分家另过或供养不足,诈称祖父母、父母死亡,闻祖父母、父母死丧匿不举哀,在祖父母、父母丧期内嫁娶、作乐等行为。这些规定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孝道的极端重视。

除了法律层面的约束,古人还通过道德教化来维护家庭秩序。《晏子春秋》作为记录春秋时期齐国贤臣晏婴言行的专著,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理想的家庭伦理规范。晏婴强调“礼”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的基础,主张以民为本、爱民乐民,同时注重廉洁清正和节俭生活。他认为,一个理想的官员应该“直言进谏,选拔贤人而用之,衡量自己的德行从而担任适当的官职,并获取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俸禄,看到贤于自己的人要学会让贤,不以官位高低作为自己待人的准则,也不以官位高低作为尽忠的标准,对待下属不苛刻,对待上级不阿谀奉承”。

这种以“礼”为核心的伦理秩序,不仅规范了个人行为,更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治理模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教育、秩序和社会保障的单位。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言,中国社会的结构像是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而西方社会则更像是一捆捆柴。这种“差序格局”使得家庭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家国同构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家庭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现代社会中,核心家庭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大家庭模式,个人主义的兴起也对传统的家庭伦理提出了挑战。但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所言,中国传统家庭模式中对血缘亲情的重视和对家庭和谐的追求,仍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古人的家庭观中汲取智慧,将孝亲尊祖的伦理精神融入现代家庭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