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里的饕餮:神秘怪兽探秘
故宫里的饕餮:神秘怪兽探秘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它就是饕餮(tāo tiè)。饕餮是中国古代四大凶兽之一,据《山海经》记载,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发出婴儿般的叫声。作为贪欲的象征,饕餮不仅出现在古代文献中,更以其独特的形象装饰在各种文物上,尤其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众多青铜器。
故宫里的饕餮
走进故宫博物院,我们可以在许多文物上发现饕餮的身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各种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例如,清代匏制饕餮纹炉,高10.4厘米,口径16.7厘米,足径15.8厘米。炉身装饰着精美的饕餮纹样,腹部如意形开光中为二夔龙俯首相向的纹样,恰好组成一个完整的饕餮形象。另一件商代白陶雕刻饕餮纹双耳壶,高22.1厘米,口径9.1厘米,足径8.9厘米,器身通体刻划饕餮纹,造型和纹饰均模仿当时的青铜器,是商代白陶的典型器物。
故宫博物院藏匏制饕餮纹炉
商代白陶雕刻饕餮纹双耳壶
饕餮纹的艺术特色
饕餮纹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玉器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这种纹饰以动物面目形象为主,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等多个部分组成。饕餮纹的面部结构鲜明,装饰性强,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
饕餮纹的布局一般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成兽面形象,大眼、有鼻、双角,通常没有下唇。这种纹饰不仅出现在青铜器上,还广泛应用于玉器、瓷器等器物。值得注意的是,饕餮纹这种名称并非古时就有,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命名的。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关于饕餮纹的文化内涵,学术界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饕餮纹体现了商周统治者对权力和威严的追求。这些可怖狰狞的纹饰寄托了奴隶主的威严、意志、荣贵、幻想和希望,用以表达其对政治权力、地位与财富的占有,让人望而生畏。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饕餮纹与宗教祭祀有关。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背景下,人们将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归结为神的力量,对神灵充满敬畏之心。巫师阶层利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与神灵交流,因此这些怪异的动物纹样代表着神秘和权力。
现代解读与运用
在现代,饕餮的形象被赋予了新的解读。例如,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中记载饕餮“性好水,故立桥所”,而杨慎的《升庵集》则记载“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这些解读虽然带有传说色彩,但反映了人们对饕餮形象的持续关注和想象。
饕餮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秘怪兽,其形象通过饕餮纹在故宫文物中得以传承。这些精美的纹饰不仅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我们得以一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神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