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企业高效管理秘籍
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企业高效管理秘籍
渤海之滨,一座现代化医药产业园正在崛起。这就是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一个承载着京津冀产业转移和协同创新重要使命的园区。自2014年启动建设以来,园区已累计入驻企业60家,总投资超200亿元,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亮点。
创新机制: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5月,北京市经信委(现为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与市食药监局会同河北相关部门共同启动“促进京津冀区域协作、完善首都生物医药产业链”专项工作。经过实地考察和企业调研,最终选址沧州渤海新区,建设“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
园区创新性地提出“共建、共管、共享”模式,打破传统行政区划限制。北京企业入驻后,仍保留“北京身份”,产品批准文号等不作变更,试生产的产品可直接在北京总部销售。这种跨区域管理体制,解决了企业转移中的核心难题。
政策红利:打造产业转移“洼地”
为了吸引京津企业落户,沧州渤海新区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园区为企业提供全程跟踪服务,从项目签约到开工建设,再到建成投产,都有专人负责协调,减少企业手续办理时间和财力成本。
同时,园区还设立了“人才飞地”政策。例如,河北天成药业在天津设立的应天成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沧州市首个通过认定的“人才飞地”。这不仅为企业汇聚了京津人才,还加快了新药研发和成果在沧州的转化。
创新平台:构建全周期产业生态
园区注重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从研发到生产的全周期产业生态。南开大学绿色化工研究院、河北省药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沧州实验室、化学药品公共实验平台等相继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京津研发、沧州转化”的模式在这里得到生动实践。北京斯利安药业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通过技术提升和工艺改进,实现了产品质量升级。其生产的抗肿瘤原料药杂质含量从0.15降至0.06以下,达到国际标准,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企业故事:从搬迁到蝶变
北京斯利安药业只是众多成功案例中的一个。河北天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园区的支持下,完成了“研发+原料+制剂”的全产业链布局。公司董事长王振刚表示,去年企业研发投入超过8700万元,占当年销售收入的13%。目前,公司生产的近200个产品畅销国内外,主导产品“复方α-酮酸片”单品销售超2亿元。
沧州四星联合医药包装有限公司则自主研发了国内首条预灌封注射器生产线,打破了欧美国家的技术垄断。公司副总经理王丽萍介绍,生产线每天可生产20万支预灌封注射器,产品供不应求。
未来展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正朝着更高目标迈进。园区将依托现有优势,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打造世界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同时,园区还将继续深化与京津地区的合作,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沧州转化落地。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将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