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五一小长假,这些谐音梗你get了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五一小长假,这些谐音梗你get了吗?

引用
搜狐
9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15376163_121956425
2.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67df1d870100jam8.html
3.
https://www.meihua.info/article/3755844415521792
4.
https://www.sohu.com/a/580826226_120017856
5.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23-02/20/content_25984582.htm
6.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22-02/20/content_25911481.htm
7.
https://www.hunantoday.cn/news/xhn/202308/18464180.html
8.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92507
9.
https://www.beijing.gov.cn/renwen/lsfm/lsmc/202007/t20200729_1964725.html

五一小长假前夕,朋友圈里开始流行各种谐音梗:“五一就不约了,因为雪花要找我勇闯天涯”“五一不烦,吴亦凡晒自拍照”“五一不出油,张雨绮自拍说‘只有自己出油’”。这些有趣的表达不仅为节日增添了欢乐气氛,也让我们看到了汉语谐音的独特魅力。

其实,谐音梗这种表达方式并非现代人的首创,早在古代文学中就有大量运用。比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其中的“晴”字就巧妙地与“情”字谐音,表达了含蓄的情感。再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丝”谐“思”,展现了深刻的思念之情。

在历史典故中,谐音梗更是屡见不鲜。比如宋代老百姓用谐音歌谣讽刺奸臣:“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杀了痛,割了菜,吃了羔儿荷叶在。”这里的“筒”谐“童贯”,“菜”谐“蔡京”,“羔”谐“高俅”,“荷”谐“何执中”,表达了民众对腐败官员的愤慨。再如过年时将“福”字倒贴,寓意“福到了”,以及年画中用“鱼”谐“余”、用“莲”谐“连”,表达“连年有余”的美好愿望。

到了现代,谐音梗在网络用语中更是大放异彩。年轻人为了追求个性和幽默感,创造出许多新颖的谐音表达。比如用“灰常”代替“非常”,用“芭比Q”代表“烧烤”,用数字谐音如“520”代表“我爱你”。这些创新性的表达方式,既体现了网络语言的活力,也反映了年轻人反传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

谐音梗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是因为它兼具了语言的趣味性和文化的深刻性。它不仅能够制造幽默感,还能传达深层次的寓意。同时,谐音梗的运用也体现了汉语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这个五一假期,不妨多留意身边的谐音梗,也许你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有趣表达。记住,语言的趣味性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创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