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宗本院士:AI与数学的“融通共进”
徐宗本院士:AI与数学的“融通共进”
“人工智能的基础是数学,两者存在自然的‘框架性’联结。通过将数学的基本问题解决好,能够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时人工智能的一些原理和方法也给数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启示。”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在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大会上如是说。
AI与数学:相辅相成的关系
徐宗本院士指出,AI与数学的关系是“融通共进”。一方面,数学是AI发展的基石,为AI提供模型、算法和正确性依据;另一方面,AI的发展也推动了数学研究的创新。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AI与数学在处理问题时具有本质的一致性。无论是机器学习还是数学方法,都可以用一个统一的框架来描述:即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智能体是一个含参数、可调节的任务求解器,而环境则需要具备可描述性和可建模性两个基本性质。
AI发展面临的五大数学挑战
尽管AI已经从“不可用的技术”发展到“可应用的技术”,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徐宗本院士指出,要实现从“可以用”到“很好用”的跨越,必须解决以下五个关键的数学问题:
大数据的统计学基础:大数据贯穿AI应用的感、知、控三个环节,而统计学是理解、分析大数据的基础。目前,支持大数据分析的数学基础尚未完全建立。
大数据计算基础算法:大数据环境下的计算需要重建基础算法和分析处理算法。传统的计算方法在大数据环境下都变成了全新问题。
深度学习的数学原理:深度学习是当前AI的核心技术,但其数学原理尚未完全清晰,需要进一步研究。
优化理论:AI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优化问题,但现有的优化理论和算法还不能完全满足AI的需求。
信息论基础:信息论为模型的学习和泛化能力提供基础,但在AI领域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从机器学习自动化到自主智能
徐宗本院士将AI的发展路径比喻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共产主义的过渡。他认为,当前的AI仍处于“用多少人工换来多少智能”的阶段,未来的方向是实现机器学习自动化,最终达到自主智能。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突破三个层面的挑战:数据样本层面实现自生成、自选择;模型算法层面实现自构建、自设计;环境任务层面实现自适应、自转换。
结语
正如徐宗本院士所言,AI与数学的关系是“融通共进”。数学为AI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AI的发展也推动了数学研究的创新。面对AI发展中的诸多挑战,我们需要在数学理论和AI应用之间架起桥梁,共同推动这一前沿科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