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化场工作者:特殊职业下的心理重负与调适
火化场工作者:特殊职业下的心理重负与调适
火化场工作者,这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每天都在见证着人生的终点。然而,长期面对死亡和悲伤,不仅考验着他们的专业技能,更挑战着他们的心理健康。最新研究显示,殡葬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不仅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在某些地区,心理问题检出率超过50%。
心理健康的严峻现状
2014年,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项关于殡葬职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殡葬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数据如下:
- 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比例仅为52.66%,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4.14%
- 轻度心理问题比例为26.04%,是全国平均水平13.59%的近两倍
- 严重心理问题比例高达21.30%,更是全国平均水平2.27%的近十倍
更令人担忧的是,殡葬职工的各项心理问题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分统计结果均显著偏高。例如,躯体化检出率为40.82%,强迫检出率为41.69%,焦虑检出率为38.48%。
心理问题的多重原因
造成殡葬职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长期负性情绪影响:殡葬从业人员长期与死亡、丧亲情境接触,经常体验到哀伤、悲恸等情绪,这直接导致从业员工的情绪耗竭状态。
缺乏职业价值感:殡葬职工很难从“火化了多少具遗体”、“举办了多少场葬礼”中获得职业价值感。骨灰盒和墓地销售量的“绩效考核”也未能使职工获得价值感。
社会支持系统缺乏:由于社会文化传统的偏见,许多殡葬从业人员的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会回避与他们交往。这使得殡葬行业职工人际环境高度封闭,社会支持系统极度匮乏。
管理机制缺陷:部分地区殡葬机构存在岗位分工不合理、同岗不同酬、待遇福利低等问题。而且由于殡仪馆工作的经历,其他行业的单位觉得“晦气”而“不敢”接收,造成转行难度大。
工作者的实际心理状态
在杭州市殡仪馆,43岁的接尸工毛师傅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21年。他的一个习惯性动作,揭示了殡葬工作者内心的敏感和自卑——当别人主动伸手时,他总是犹豫着慢慢伸出自己的手,然后不好意思地解释:“我们一般不主动和别人握手,怕人家嫌弃我们,这已经成习惯了。”
毛师傅的案例并非个例。杭州市殡仪馆的35位工作人员接受了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他们总体上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在症状自评、抑郁自评、焦虑自评三大项评分中,唯有人际关系敏感指标偏高。这表明,殡葬工作者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明显的不自在与自卑感。
心理调适的可行方案
面对如此严峻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帮助火化场工作者进行心理调适,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业心理辅导: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帮助员工缓解紧张情绪。云学堂企业培训平台提供了一系列的心理调适课程,帮助员工掌握有效的压力管理方法。
团队建设活动:定期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也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对于改善人际关系敏感问题尤为重要。
EAP(员工帮助计划):这是一种由企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等几方联手,对特殊行业人群进行心理帮助的项目。内容包括压力管理、职业心理健康、裁员心理危机、灾难性事件处理等。
自我心理暗示:鼓励员工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别人瞧不起我们,我们自己得瞧得起自己!”在与人交往时,不一定要握手,可以转换一种方式,如点头或语言问候等,增加自信。
打破习惯思维:不要总是以为别人都会嫌弃自己,可以反过来想一想,也许人家并不知道,也许人家会理解的。
同事间建立良好关系:交朋友先从同事开始,慢慢地向外发展。单位多开展一些社团活动,如拓展训练,提高团队合作。
呼吁社会理解与尊重
火化场工作者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乎个人福祉,更折射出社会对这一特殊职业群体的理解和接纳程度。正如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汪医生所说:“与他们握手会染病、染晦气,是不科学的;殡葬工作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而且他们总是出现在人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工作非常辛苦,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心与体谅。”
据统计,2021年全国有4043个殡葬服务机构,火化遗体501.7万具。如果没有这些工作者,我们连个逝者最后的体面都很难做到,更不能踏踏实实、安安心心地看完亲人最后一眼。因此,这是一份伟大的职业,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火化场工作者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在为逝者送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