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和多动症:症状、诊断与治疗全解析
抽动症和多动症:症状、诊断与治疗全解析
抽动症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两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它们在症状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上存在明显区别。
症状表现
抽动症(Tourette Syndrome,TS)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运动性抽动(如眨眼、耸肩)或发声性抽动(如清嗓子、吼叫),这些行为通常快速且无目的。抽动症状有不规则的发作间歇期,可因转移注意力而减轻,睡眠时症状消失,压力过大、精神紧张时症状加重。除抽动症状外,常常伴有强迫、多动、冲动及注意力缺陷等症状。
ADHD的核心特征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和冲动行为。患者可能难以静坐、容易分心,并常表现出情绪波动。除此之外,还有不合年纪的行为,有注意力缺失的个体也可能表现出情绪调节困难或执行功能方面的问题。
诊断标准
抽动症的诊断基于抽动的持续时间和起病年龄。具体标准包括:
- 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持续时间超过一年;
- 抽动影响日常生活,但并非由其他疾病引起。
ADHD的诊断则需要考虑症状的持续时间、起病年龄以及对社会功能的影响。具体标准包括:
- 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多和情绪冲动等症状需持续6个月以上;
- 在12岁前起病,且在家庭、学校等不同场合均有表现。
治疗方法
抽动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药物治疗方面,可以使用氟哌啶醇片、氯硝西泮片等控制肌肉抽搐。心理疗法方面,通过认知行为干预帮助管理抽动。此外,积极从中医药中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中医历代文献中无抽动症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为中医学“抽搐”、“瘛瘲”、“肝风”、“筋惕肉瞤”、“慢惊风”、 “梅核气”等范畴,若伴随行为问题明显者,也可将本病归于“郁证”、“脏躁”等范畴。
ADHD的治疗方法同样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盐酸哌甲酯片、盐酸托莫西汀胶囊改善注意力和减少冲动。心理疗法方面,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管理行为,提高时间安排和组织能力,学习如何减少冲动行为,培养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而言,抽动症以突发性抽动为核心症状,而ADHD则表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和冲动行为。两者均需要专业评估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家长和社会应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