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产业:乡村振兴的“金果”之路
山楂产业:乡村振兴的“金果”之路
山楂,这颗酸甜可口的果实,不仅是一种常见的水果,更是一颗致富的“金果”。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山楂产业以其独特的经济价值和广泛的适应性,成为多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成功案例和市场前景等方面,全面探讨山楂产业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栽培技术要点
山楂的生长对环境要求不严,山坡、岗地都可栽种。抗寒,抗风能力强,一般无冻害问题。
选地
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的平地、丘陵和山地缓坡地段,以东南坡向最宜,次为北坡、东北坡。要注意蓄水、排灌与防旱。
育苗
用山楂种子培育的苗木,称为实生砧木苗。实生砧木苗一般均需嫁接才能成为供栽培的山楂。山楂种子壳厚而坚硬,种子不易吸水膨胀或开裂。另外,种仁休眠期长,出苗困难。因此,山楂在播种前,种子一定要预先进行处理,才能保证其发芽率。
栽植
- 时期:春、秋及夏季均可,以秋季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为宜
- 方法:先将表土与肥料拌匀,填入栽植坑,边填边踩实。将苗木根系舒展,填土踏实,栽植深度以根颈部分稍高于地面为度。栽后浇水,并在根颈部培土30厘米高以防风。
田间管理
- 土壤管理:深翻熟化,改良土壤结构
- 施肥:可采用条施、撒施或穴施等方式
- 修剪:同一般果树修剪方法,保持树形良好
病虫害防治
山楂的主要病虫害包括白粉病、锈病、枝枯病、蚜虫等。
白粉病:叶片两面有白粉粉状物,可导致叶片卷曲干枯。新梢染病初期为粉红色病斑,后布满白粉,导致叶片扭曲、卷曲、枯死。夏秋季节危害严重。可以使用光合素+理白、白秀鲨等防治。
锈病:初期为黄色小圆斑,后期产生灰白色的丝状物,类似羊胡子,可导致叶片干枯,提前落叶。叶片黄色锈状物和羊胡子是主要识别特点。一般每年4月下旬到5月中旬发病,发生时间早晚和降雨、气温等有关。防治方案同白粉病。
枝枯病:导致枝条干枯,初期病斑发生在枝条上,逐渐扩大,严重绕枝条一周,上部枝叶干枯死亡。一般仅在几个枝条发生,不会整株同时发生。
蚜虫:危害嫩叶、嫩枝,一般每年4-5月开始发生。可用冠呀、尚猛、德卡特等防治。
蛀干害虫:在局部区域发生,导致树势衰弱,诱发其他病虫害发生。蛀干害虫喷施透翠杀虫套装即可。
成功案例分析
山东临朐:规模化种植带动农户增收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的原则,引导农民开展“一村一品”特色种养殖,大力发展大樱桃、山楂、奶牛、畜禽等特色产业,并将农业资源与乡村旅游相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目前,临朐县山楂种植面积达4.5万余亩,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天津蓟州:打造山楂特色小镇
天津市蓟州区下营镇拥有1600余亩的山楂种植面积。近年来,当地发挥山楂种植面积大、品质好的优势,通过实施山楂果品冻干生产、山楂基地新品种引进、山楂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等措施,推进山楂品种培优、精深加工和品牌打造等工作,促进山楂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山楂特色小镇,助力乡村振兴。
河北兴隆:成为全国最大山楂生产基地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是我国县级山楂栽培面积和产量的第一大县,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命名的“中国山楂之乡”。2019年,兴隆县山楂栽培面积达2万公顷,年产山楂22万吨,产值达3.6亿元,占其农业总产值的36%,年加工山楂能力达到20万吨,实现产值7.1亿元。
市场前景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对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色香味俱全而且要求较高的营养与药用保健功能,山楂正好具备这些优点,加上山楂深加工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山楂产业正在逐步复苏,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形势下提升我国山楂产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全国北方山楂栽培面积8.67万公顷,年产量150万吨。山楂加工行业规模约2500亿元,同比增长18.6%。各地通过品牌打造和精深加工提升产业价值,如河北兴隆、山西绛县等地已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格局。
山楂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带动了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科学管理提高品质和产量,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农民致富的目标。
山楂产业以其广泛的适应性和较高的经济价值,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科学管理提高品质和产量,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农民致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