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民众对LGBTQ群体的态度如何?这份报告揭示了哪些关键信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民众对LGBTQ群体的态度如何?这份报告揭示了哪些关键信息?

引用
百度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1863708358989991

2024年5月,加州大学威廉姆斯研究所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民众对LGBTQ群体态度的报告。该研究直击普通民众对性少数群体的观感,共收到近三千份有效答案。研究团队深入调查了中国大陆地区民众对LGBTQ群体的熟悉度和接纳度,以及关于影响该群体接纳的政策议题。

从总体上看,超过半数(53%)的受访者主张LGBTQ群体应得到社会接纳,其中年轻人、女性和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表现出更为积极的态度。在具体细节上,工作场景成为关注的焦点,有62%的受访者认为LGBTQ群体在工作中应享有公平待遇,另有34%的人持同意观点。

此外,在婚姻家庭领域,近半数(48%)的受访者认为同性伴侣具备成为合格家长的能力,而52%的人则支持同性婚姻。同时,46%的人表示愿意参加同性婚礼,37%的人持积极态度。

在教育方面,68%的受访者主张LGBTQ学生应在学校中免受霸凌和暴力。在邻里关系上,超过四成(46%)的受访者表示不介意LGBTQ邻居,仅有6%的人会介意。

另外,关于大众传媒和企业政策,45%的受访者表示不介意在媒体上看到LGBTQ内容,而50%的人认为企业应推动LGBTQ群体的接纳,以体现中国传统的公正与平等价值观。在熟悉度方面,有七成(70%)的受访者认识至少一位LGBTQ人士,仅有三成(30%)的人不认识任何LGBTQ人士。

作为对比,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2017年与第三方机构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详细探讨了性少数群体在中国面临的生存状况。该研究涵盖了近28000份问卷,从社会环境、生活状况以及不同经历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性少数群体所面临的困境。

在工作领域,有21%的受访者坦言曾因自己的性别认同或性取向而遭受歧视。因此,仅有4%的受访者选择在职场中完全公开自己的性倾向。然而,在家庭和学校这样日常交往密切的环境中,性少数群体的公开程度则相对较高。这主要是因为部分人采取了策略性的部分出柜方式:在家庭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会选择性地公开自己的一部分性倾向;而在学校里,一半以上的受访者会向同龄人公开自己的部分性倾向。

此外,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曾因性倾向、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而面临心理困扰。据访谈统计,这些心理困扰通常出现在性少数群体察觉到自己与周围人“表现不同”的阶段。然而,随着对多元性别知识的了解,以及接触到具有相同性倾向、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的其他人,许多人的心理困扰逐渐得到缓解。

由于性少数群体无法像顺性别异性恋者那样在公开场合毫无顾虑地展示自己,他们往往长期处于“深柜”状态或仅向部分人公开自己的性倾向。这种状态导致他们在许多场合不得不压抑或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从而广泛地受到了心理困扰。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大部分受访者都认同多元性别与性倾向并非心理疾病,但研究者们认为,提高性少数群体的可见度是改变大众偏见和刻板印象的关键手段。

另一份于2017年1月在《中国性科学》期刊上发表的调研报告《精神卫生与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对性少数群体态度调研报告》进一步深入探讨了该话题。该研究涵盖了对998名精神卫生与心理咨询从业者的调查,发现高达4%的受访者曾与性少数群体有过接触。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其中3%的人仍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精神疾病。这种偏见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受访者获取性少数群体信息的主要渠道——4%来自于非专业途径,诸如自媒体等,这些渠道往往夹杂着“猎奇”和“夸张”的成分。因此,尽管有4%的受访者认为无论何种性取向都是正常的,但“性少数群体具有一定可见度”的认知比例却仅有43%。

自2014年起,中国大陆民众开始逐渐接触到关于性少数群体的正面信息。特别是小振诉心语飘香一案,法院在判决中明确指出:“同性恋并非精神疾病,心语中心关于其能治疗的承诺属于误导性宣传。”此后,多家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使得性少数群体以更积极、正面的形象展现在公众视野中。2016年,跨性别者C先生起诉了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前雇主,法院最终认定前雇主的行为侵犯了C先生的平等就业权。

这些案件的胜诉不仅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进一步增强了大众对性少数群体处境的了解。同时,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公正和平等价值观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LGBTQ群体应得到社会的包容与尊重。这种价值观的转变也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对LGBTQ群体的态度向着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方向发展。

教育水平的提升也是推动公众态度转变的重要因素。教育部数据显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攀升至2021年的8%,这一变化为年轻和高学历群体带来了更为开放的态度,从而为社会整体对LGBTQ群体的接受度提供了有力支撑。卫计委发布的《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报告》也显示,大学生性取向的多样性在逐年增加。

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其悠闲且开放的文化氛围为LGBTQ群体提供了更宽容的生活环境。这里众多的LGBTQ服务场所,如酒吧、俱乐部和活动,不仅为LGBTQ个体提供了娱乐,更成为了他们寻求社会支持和网络机会的重要平台。

此外,传播媒介中LGBTQ相关符号的增多也促进了公众对这一群体的了解。例如,歌手蔡依林在2018年发布的专辑《Ugly Beauty》中,以一首《玫瑰少年》向因性别气质与众不同而遭受霸凌的叶永志致敬,并呼吁社会关注性少数群体的生存与尊严。她的作品和行动不仅引起了广泛关注,还推动了公众对LGBT群体的理解和接纳。

随着更多性少数选择公开自己的性取向,“出柜”现象的增多又进一步推动了大众认知的变化。报告指出,70%的受访者至少认识一位LGBTQ人士,这种个人层面的接触和熟悉度显著提升了社会对LGBTQ群体的接纳程度。

George M. Herek 和 Eric K. Glunt 在其研究中发现,异性恋者与同性恋者之间的直接接触会显著降低前者对后者的偏见和负面态度。具体而言,有直接接触经验的异性恋者中,仅有28%的受访者对同性恋者持负面态度,相比之下,没有接触经验的受访者中,这一比例高达57%。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印证了人际接触理论,即不同群体之间的直接接触有助于减少偏见和促进理解。

此外,西南大学实验室在2019年发表的两项研究也揭示了中国LGBTQ群体的出柜情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在男同性恋群体的研究中,同性恋身份认同、预期反应和向家庭出柜的程度之间存在显著关系。而在更大范围的研究中,513名访谈对象中,有3%向朋友出柜,同时,7%的受访者已向父母出柜。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LGBTQ群体的出柜现象愈发普遍。

从人口统计特征来看,不同群体对LGBTQ群体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年轻、女性以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更倾向于持开放态度。在接受调查的群体中,有高达89%的人受过高等教育,这一比例远高于中国大陆地区成人口的平均水平。同时,生活在大城市中心地区且收入更高的群体,也更可能持开放态度。这样的研究结果无疑为性少数个体走向自我解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