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抗战剧社:演员如何练成战士?
仙游抗战剧社:演员如何练成战士?
1937年11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福建省仙游县成立了一个特殊的剧社——仙游抗战剧社。这个剧社不仅通过演出《中国万岁》等剧目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更独特的是,它要求每个演员除了练功外还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做到平时是演员,战时能成为游击队员。
独特的训练方式
剧社的训练方式堪称独特。演员们不仅要学习表演技巧,还要接受系统的军事训练。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训练场上,演员们就已经开始了紧张的军事训练。他们学习射击、格斗、战术等军事技能,甚至进行野外生存训练。这种双重身份的训练,让他们在舞台上能更好地诠释抗战题材的剧目,在实际战斗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代表剧目与影响
剧社先后排演了多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剧目。其中,《保卫卢沟桥》以卢沟桥事变为背景,展现了中国军民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铁蹄下的歌女》通过一位歌女的遭遇,揭示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残暴行径;《民族公敌》则直指汉奸卖国贼,呼吁民众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国万岁》和《民族万岁》这两部剧目。它们以宏大的叙事和激昂的旋律,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每场演出都让观众热血沸腾,掌声雷动。这些剧目不仅在仙游当地演出,还应邀到泉州、莆田、涵江等地公演,所到之处无不掀起抗日救亡的热潮。
战斗中的文艺轻骑兵
在实际战斗中,仙游抗战剧社的演员们展现了非凡的战斗力。他们不仅在后方进行宣传演出,还经常深入战地进行慰问演出。1941年,闽纵战地服务团成立后,剧社成员更是随团赴全省各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先后到莆田、涵江、江口、渔溪、福清、福州、永泰、永春、惠安、泉州、长泰、漳州、同安等地,通过演出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戏剧,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慰问演出历时4个月。
在长达八年的抗战中,仙游抗战剧社始终将戏剧与抗日救亡运动紧密结合,不仅鼓舞了民众的士气,也成为了培养革命骨干的重要阵地。剧社成员傅德标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最终成为闽中游击队第二支队的负责人之一。
历史意义与启示
仙游抗战剧社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文艺工作在抗战中不仅能起到宣传鼓动的作用,更可以通过独特的训练方式,培养出既能登台表演又能参与战斗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将艺术与军事相结合的模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在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不禁为那些在舞台上挥洒汗水、在战场上英勇战斗的演员们所感动。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战士,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家。仙游抗战剧社,这个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特殊剧社,将永远被历史铭记。